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西藏研究 > 2005年 > 第二期

崔河图使蕃考

严寅春 发布时间:2005-03-30 13:17:00来源: 西藏研究

  [内容摘要]崔河图于唐大历十四年受诏出使吐蕃告哀,这一历史事件,史书上有记载,然而后世学者多未注意,偶有提及,表述也多有误记。文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考证,清理还原,以弥补唐蕃往来使者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崔河图;韦伦;吐蕃

  [中国图书分类号] K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5)-02-101-02

  关于唐蕃之间的使者往来,学术界多有研究,对于每次往返的人物、时间、任务都有较为详尽的考证。然而,对于崔河图的出使吐蕃,却鲜有提及,偶尔论及,也多有舛讹。⑦笔者不揣冒昧,对崔河图及其使蕃事件,进行了一番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崔河图其人 

  崔河图在新、旧《唐书》中皆无传,其生平已经不可考了。据《新唐书》卷72《宰相世系表》的记述,崔河图出自于博陵崔氏,高祖崔播,曾祖崔玄亮,祖父崔无怠,崔河图曾任谏议大夫。

  唐建中元年,崔河图以库部郎中主江淮漕米。《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引德宗《令天下钱谷归尚书省诏》:“朕以征税多门,郡邑凋耗,听于群议,思有变更,将致(《全唐文》作制)时雍,宜遵古制。其江淮米准旨转运入京者,及诸军粮储,宜令库部郎中崔河图权领之。”《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刘晏)主财谷三十余年矣。及杨炎为相,以旧恶罢晏,转运使复归度支,凡江淮漕米,以库部郎中崔河图主之。”《旧唐书》卷118《杨炎传》:“晏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东道转运、租庸、青苗、盐铁使,炎作相数月,欲贬晏,先罢其使,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资治通鉴》卷226《唐纪》42德宗建中元年条:“甲子,诏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晏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 

  约于贞元十三年,崔河图量移为通州别驾。《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贞元十五年六月癸巳,以兴州刺史、兴元都虞侯严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全唐文》卷692严砺《奏崔河图状》:“量移官通州别驾崔河图……量移通州已逾三载……”则,崔河图得罪较早,此前已经被贬谪了,而且,得罪的原因似乎与宦官有关联。《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冬十月辛未,兴元严砺希监军旨,诬奏流人通州别驾崔河图。” 

  贞元十六年十月辛未,崔河图长流崖州,寻又赐死。《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贞元十六年)冬十月辛未,兴元严砺希监军旨,诬奏流人通州别驾崔河图,长流崖州,赐死,人士伤之。”《新唐书》卷7《德宗本纪》:“十月辛未,杀通州别驾崔河图。”《全唐文》卷53德宗《流崔河图崖州诏》:“崔河图思过之地,不能简身,既再抵国章,当从放逐,宜长流崖州。”  

  崔河图使蕃考

  关于崔河图人蕃的文献资料有三处:即刘禹锡《奚公神道碑》及新、旧《唐书·奚陟传》。刘禹锡《奚公神道碑》:“时德宗新即位,声怛卢庭,西戎畏威,底贡内附。诏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卽虏庭以报之。使臣欲盛其宾寮以自大,遂嘿表公为介,换大理评事。”《旧唐书·奚陟传》:“佐入吐蕃使,不行。”《新唐书·奚陟传》:“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三处文献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此亦证明崔河图出使吐蕃是可信的。 

  关于出使的时间:刘禹锡《奚公神道碑》称“时德宗新即位”,《新唐书·奚陟传》说“德宗立”。可知,崔河图出使的时间就在德宗即位后不久,即大历十四年五月以后。又,从长安到逻些,往返需要7、8个月的时间,同时期的韦伦,先后两次出使吐蕃,往返一次都是8个月。崔河图在建中元年已经在长安了,并且主持江淮漕米。据此,再考虑到崔河图出使吐蕃的目的,我们可推知,崔河图在五月,至迟不迟于六月,奉使吐蕃,约于年底返回长安。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第二章《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使者》中将出使时间定为建中元年,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出使的任务:崔河图出使吐蕃的任务,刘禹锡《奚公神道碑》中说得很清楚:“时德宗新即位……诏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卽虏庭以报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崔河图出使的任务就是告哀,属于告哀使者。“告哀使者,是唐朝向边疆民族派出的宣告新老皇帝交替的使者,即向边疆民族宣告老皇帝的死讯,同时传达新皇帝即位的消息。”③告哀使者向边疆民族通报这两则消息以后,边疆民族方才允许,也才能到朝廷来吊唁。崔河图此行的目的便是向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通报大唐王朝老皇帝晏驾,新皇帝即位,赞普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式派使者前往长安吊唁。 

  就在崔河图使蕃的时候,史书上也详尽地记载了另一位使者,即太常少卿韦伦。他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八月出使吐蕃。《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记载韦伦是年冬天到达吐蕃以后,“其赞普乞立赞谓伦日:‘不只是来业,而有三恨,奈何?’伦曰:‘未达所云’。乞立赞日:不知大国之丧,而吊不及哀,一也;不知山陵之期,而赙不成礼,二也;不知皇帝舅圣明继位,已发众军,三道连衡,今灵武之师闻名辄回矣,而山南之师已人扶、文,蜀师已趋灌口,追且不及,是三恨也。”④“大国之丧”指大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驾崩,“山陵之期”是指十月乙酉代宗葬于元陵,“皇帝舅圣明继位”又指五月辛酉德宗即位,“已发众军,三道连衡”则指十月“吐蕃合南蛮之众号二十万,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连陷郡邑”。⑤赞普乞立赞在这里虽然玩弄太极推手,推脱不知消息,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便是在韦伦之前,并没有唐王朝的使者向赞普通报代宗驾崩之事,因此赞普才有这一番言语。韦伦“持节充通和吐蕃使”,此时德宗刚刚即位,其出使吐蕃的目的既是通和,也是告哀,事实上,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这样,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出使目的上,崔河图使蕃都与韦伦相重叠,这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两人是不是同时呢?答案是肯定的,文献资料显示,二人都是“持节者”,但一个使团中不会有两个持节之人,也不应该有。由此推断,崔河图持节使蕃,很可能没有成行。至于没有成行的原因,文献中能够看到蛛丝马迹,先有崔河图招致的幕僚奚陟“称病弗果行”,⑥再有德宗“选堪使绝域者”,⑦潜台词隐含有人“不堪”,因此,对艰巨任务的恐惧恐怕是没有成行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 蓝国华]

  注释:

  ①本文系作者承担的西藏民族学院科研项目《柳宗元民族思想阐释》的研究成果。

  ②如李大龙先生在《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中对崔河图的论述就有商榷之处。

  ③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85页。

  ④(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11513页。

  ⑤(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323页。

  ⑥《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第22页。

  ⑦见注⑤,第3782页。

  [作者简介]严寅春,现任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及唐代文化研究。

(责编: 丛振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