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四期

珠峰脚下的反贫困报告

希日平措 发布时间:1998-08-19 17:07:47来源: 中国西藏

  处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是西藏自治区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计划在1998年脱贫。我们于1997年8月在该县进行了一周的实地调查,从地区、县、乡,层层深入,直到在贫困户家里同吃同住,工作开展较为细致认真。我们认为定日县的贫困状况和反贫困斗争,在西藏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反贫困任重道远

  关于贫困一词的含义,在全世界尚无统一标准,界定贫困的指标争论不休,比较一致的是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划分。在西藏,经过党和政府的长期努力,大部分地区和人口的所谓贫困,应该说只属于相对贫困的范畴,比之字面的概念,不如让我们实地来看一看什么叫贫困。

  在定日县,1994年全县逐户建卡统计贫困户,共计有2922户16947人,分别占农业7490户42550人中的39.01%和39.83%。其中严重贫困户为1234户6744人,占贫困户的42.23%和39.79%。该县贫困状态较为典型的尼辖乡,他们平均亩产130公斤,人均收入480元,基本无工副业生产,全乡297户1773人中,就有70户(1994年为90户)362人陷于贫困,贫困原因交叉统计,有60户缺牲畜,68户缺土地,52户缺劳力,30户子女多拖累大,有4户残疾人家庭根本无望脱贫。在号称全乡较好的二村之一的亚伯村,我们目睹大多数孩子衣衫破旧,个别赤脚甚至裸体。据村长介绍,全村的贫困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缺吃少穿没有牲畜的赤贫户还有6家,我们以该村贫困户归桑家为例:

  归桑,女,63岁,有儿子、媳妇和11岁、4岁的两个孙子,共5口人。全家土地9亩,粮食总产600公斤。当初归桑和儿子两人的土地,现在5口人生活;所分牲畜因老人眼睛不好,儿子要忙地里的活,请人代养,在1985年大旱中几乎死绝,现在只有3只山羊、2头毛驴、2头黄牛、5只鸡,相应的农家肥不足,酥油不能自给;没有副业生产,也无钱购买化肥,1996年卖油菜籽买了一袋化肥,今年又赊了一袋。粮食不够吃是最大的问题。去年儿媳妇回娘家村子帮工干羊毛活,没有工资,给了一只羊,这是全家一年中唯一的肉食,另外送了些羊毛和借得一袋糌粑。今年只剩下25公斤糌粑,必须再借粮才能度日。他们每天三餐都吃清茶糌粑,蔬菜只有自家种的一点土豆,偶然别人送点或买点酥油,只给老人和孩子吃。我们亲自核实他们家的产财,两间小土屋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食物只有一小袋糌粑和一小瓶酥油。政府救济的175公斤青稞以及一个炉子,二口锅,二只暖瓶,一只杯子,一套绒衣裤。在农忙季节,村里也动员牲畜多的人家给他们捐送农家肥、帮工;1997年3月村里将他们搬迁到新开发区,分给20亩土地,5间新房和85公斤粮食。现在归桑的儿子带着大孙子去了开发区,其他人还留在村里。访问结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你家缺地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给足化肥,再送四五十只羊,能否脱贫?

  答:还要几头奶牛,上级再多给帮助,二三年有希望。

  问:具体还有什么要求?

  答:需要太多了,到今晚也说不完。

  ……

  贫困,犹如冰冻三尺,要解困也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在这种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扶贫攻坚确实任重道远。

  扶贫攻坚战

  定日县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在1994年以前,扶贫是以民政救济为主。1995年以来,扶贫工作大大加强,1996年,1997年从各个渠道下达不少的项目和资金,扶贫攻坚成为全县工作的重点。

  首先,是加强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扶贫,县里抽调4名县级干部组成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扶贫办公室,实行专款专用。县里的各级主要领导分头抓重大工程项目。1996年2月定日县召开了空前规模的三级干部会议,全县1000多名干部参加了这个扶贫会议。干部们分头包干贫困乡、村、户,县级干部包乡,乡级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户,层层落实责任,不脱贫不脱钩。

  第二,全社会总动员。全县为贫困户捐钱捐物已达40余万元,先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和急需的生产资料。领导带头,达娃县长捐500元,上海援藏的书记许一新和副县长陆振义各捐200元,7名上海援藏干部共捐献2万多元,县级机关干部将1997年3-4月份的工资几乎全部捐给了贫困户,乡干部平均拿出10%的工资用于扶贫,富裕农牧民也先后捐献出2300头羊、50多头大牲畜。各村借粮、送肥、帮工等多种形式的富带穷也比较普遍地开展起来。

  第三,对口支援。上海市和武警二支队共同投资139.4万元将县城整修一新。上海市还支援558万元,兴建了4所希望小学和大小十几个项目。自治区计经委送每乡一套太阳能照明设备,区民政厅送每乡一台55型大拖拉机,地区计经委送每乡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县直机关和乡政企事业单位都分别承包贫困村。如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定日县管理局和达娃县长承包尼辖乡,1996年为亚伯村出动推土机开荒12天,共开垦荒地200多亩,配套修建水利灌溉设施,种植500株北京杨构成防风固沙林带;1997年将开垦的土地分配给村民,并赠送了64袋化肥。目前这块土地庄稼长势喜人,大大缓解了尼辖乡缺粮的状况,农民十分感谢。

  第四,重点抓好长所开发区。长所开发区1992年由自治区计经委立项,先后投资550多万元,开挖干渠28公里,修建支渠14公里,已开发面积3.9万亩。开发区总面积28万亩,计划开垦荒地10万亩,农林牧并举,搬迁长所、尼辖、曲洛三乡贫困户及全县缺地户组建新村,建立农林牧综合服务部,作为科技扶贫的示范点,带动全县的经济发展。1996-1997这两年里又各投入400多万元,劳务投入220.68万元。目前已开垦荒地8000亩,造林1000多亩,购买奶牛90头,耕牛90头,羊1260只,兴建住宅40套,原计划用100万元搬迁100户,后降到50户,实际1996年搬迁了20多户,1997年搬迁了15户,共计35户,人均配套土地4亩。

  第五,大搞基本建设。全县范围以乡为单位,大都进行了用大机械垦荒造田,目前已开垦荒地2228亩分配给少地户,投入140万元购买牛羊给缺畜户。同时大力改造低产田,低洼地垫高,沙地加粘土,板结地加沙土,平均加高4厘米,验收合格者政府给补助,全县4万亩低产田已改造近半,共约发放70万元补助款。计划兴建人畜饮水工程4处,业已完成2处,共约投资90万元。在牧区结合落实草场责任制,确立牧户草场使用权,大搞基本建设,两年完成4万多亩网围栏。使用扶贫信贷发展商品经济,扶持了一批商饮服务业的短平快的项目,共贷款1283万元。

  第六,以工代赈。以各项建设工程为龙头,组织农民参与建设,重点吸收贫困户和少地户参加,及时兑现报酬。长所开发区第一战役安排750人参加,农闲时组织了2243人会战;第二战役630人参加,高潮时达800多人。县扶贫办干部亲自发放工资,已兑现40多万元劳务收入。

  此外,还做了一些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面对群众越来越高的计划生育的呼声,定日县也将计划生育宣传作为扶贫的一项措施。

  定日县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扶贫攻坚战卓有成效,到1996年底,全县贫困户已下降到2176户10483人,比1994年分别减少了25.43%和38.14%,其中贫困人口较多的加措和绒辖两乡基本脱贫。在长所开发区工地,我们看到机械轰鸣,人欢马叫,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也耳闻目睹了贫困农民不断脱贫致富的活生生事例,确实让人欣慰。然而要在1998年全县达到无贫困户的指标,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永远摆脱贫困并且走上小康之路,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奋斗。我们相信,在中央正确的方针指引下,定日县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一定能最终战胜贫困,在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