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2日,我们坐着多吉师傅的越野车,踏访藏族文明的发祥地——山南地区的公路。车子在柏油路上飞驰,两侧郁郁葱葱的阔叶杨、榆树林,让我们的眼睛也舒服到极致,这些新林子,大概就是我初次进藏前后种植的吧。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各方面正发生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慧超,新罗高僧,于公元8世纪初前往天笠求法。在此之前,自东晋到大唐数百年间,中原汉地僧人前往天笠取经者较多,仅影响较大的就有二三十人,余者多数没有成功而客死他乡。
从昂仁一直到狮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万里藏北。它与东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树、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达、阿坝州的红原连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文化圈。
盐井地处藏东昌都地区的南面,是芒康县的一个乡镇,这儿四面环山,处在澜沧江的河谷之中,气候温暖,一年有两次收成,所以这儿人们生活较其他乡村是富足的。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仍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这就意味着西藏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诸如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益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都全部或部分地依赖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
自1954年12月康藏、青藏公路通车以后,西藏又开始了新的公路建设,先后修筑了新疆叶城到阿里的新藏公路,拉萨到亚东的拉亚公路,拉萨到泽当的拉泽公路,日喀则到定日的日定公路和黑河到昌都的黑昌公路。
在藏北比如县,有这样一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民宗局长,他就是旦增扎巴,五十开外,脸庞黝黑,目光深邃,性格健爽,待人热情好客,行事果断,作风顽强,脸上纵横万千,无不体现了一位藏北汉子的豪放热情和坦诚。
再没有比李局长更藏族的藏族,然而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却印的是那么响亮、富于革命意味的名字。他讲一口地道的藏语,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看着他那张典型的藏族人的脸,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的藏名是什么?”
日多草原位于拉萨与工布地区交界的米拉山麓,是距拉萨较近的一片草原,为领略草原风光,我离开拉萨河谷,逆墨竹米河而上,来到了日多草原的乌斯江段。
为《中国西藏》杂志刊标的设计最终以一个抽象藏文字母“”完成。其全过程是一个对藏族文字思考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运用传统文化来为现代题材服务的过程。
2004年11月初,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区总女工委授予中铁十一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轨排队女工班“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当时我随慰问组第一次到安多,这群在海拔近5000米,冒着严寒夜以继日战斗在铺轨一线的女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
降边嘉措老师撰写的长篇人物传记《李觉传》已于2004年底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回忆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我可以说是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正当高原人们在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和迎接藏历新年的时候,记者采访了拉萨郊区的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朗卡乡的农民、出租车老板白玛查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