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图书库 > K 历史、地理

藏地风俗

发布时间:2015-12-28 16:57:26来源:

题  目:藏地风俗(第2版)
作  者:廖东凡 
出 版 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第2版 (2014年5月1日)
平  装:319页
语  种:简体中文
开  本:16
ISBN:9787802536531
条 形 码:9787802536531
商品尺寸:23 x 15 x 1.8 cm
ASIN:B00L9VWY2Q

  内容提要:

  《藏地风俗(第2版)》指出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结晶,藏地风俗是藏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表现。从衣食往行,到婚丧嫁娶,从农牧渔猎,到文化娱乐,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反映藏族人善良的心灵、美好的祈愿,还有返朴归真的古风古俗,这是作者二三十年间的亲身体验,此书,会帮助您更加贴近这个民族,亲近这片土地,走进每一户藏族人家里。

  作者简介

   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1938年1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远赴“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二十四个春秋。1985年调至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书记处常务书记、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1990年调至中央统战部,任《中国西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先后在北京、拉萨、香港、台北等地出版藏学和西藏民俗著作三十余部(含合著),其中《西藏民间故事》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雪域西藏风情录》获珠穆朗玛文学奖,上个世纪90年代脍炙人口,极为畅销,是了解西藏民风民俗的佳作;《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获200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目录

  序言 次旺俊美/l

  历代王公贵族的服饰/l

  吐蕃王朝的服饰/l

  萨迦、帕竹时期的官员、首领服饰/5

  甘丹颇章时期的僧俗贵族服饰/9

  各地藏人的传统穿戴/l5

  拉萨人的传统穿戴/15

  农民的传统服饰/l8

  藏北牧人的传统服饰/20

  林芝山民的传统服饰/23

  后藏和阿里人的传统服饰/26

  昌都康巴人的传统服饰/27

  活佛的僧装和僧帽/31

  西藏何时有了氆氇/36

  朗杰雪,织氆氇的村镇/42

  在氆氇机上“耕作”/44

  用氆氇支应乌拉差役/45

  生产氆氇是一条发财路/47

  姐德秀,古老的氆氇彩染中心——顿珠扎西访谈录/49

  姐德秀差民的上门女婿/49

  达赖骡官的贴身佣人/51

  雪域高原第一染/53

  家家户户织彩虹/56

  雪白氆氇和多彩围腰/59

  机杼之声流溢于街头巷尾/60

  漂染氆氇庄严而又神圣/60

  姐德秀的围腰很出名/61

  为达赖喇嘛织氆氇/62

  神圣的放生羊/62

  达赖喇嘛的氆氇/63

  献给皇帝的贡品/64

  西藏饮茶何时始/65

  松赞干布时无饮茶记载/65

  都松芒波杰用茶叶治病的传说/66

  引进盛茶的瓷碗/67

  赤松德赞时茶叶品种齐全/68

  唐末宋初藏胞普遍饮茶/68

  茶马互市传佳话/69

  从云南运茶到拉萨的马帮/71

  ……

  圣城的狗和狗崇拜

  后记

  序言

  次旺俊美

  今年“五一”长假前,收到了廖东凡先生寄来的《藏地风俗》书稿,要我为其写一篇序言。几天来,拿起放不下的是《藏地风俗》这部书稿,放下又收不回的是这书稿勾起的很多往事回忆……

  廖先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北京大学毕业后自愿进藏的大学生,那个年代内地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藏的为数不多,像北大这样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到西藏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抱负,都有献身子西藏事业的牺牲精神。廖先生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谈的就是他要去林芝采风的计划,那天我们谈的时间很长,海阔天空的无所不谈,非常投机。至今我还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你们藏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吸引着我与这片高天厚上交流,一定要趁年轻时多跑跑、多学学,等跑不动时我就整理出来,为西藏文化建设作点贡献”。

  1961年廖先生来到西藏,从基层文化工作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在堆龙德庆县的田间地头,在藏北草原的牧场,在滔滔雅鲁藏布江畔,在巍巍喜马拉雅山下,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可以说他的足迹踏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如今廖先生已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仍担任《中国西藏》杂志社的顾问,依然坚持整理当年的采风笔记,病魔来袭时甚至发动他的老伴将笔录打印成稿,一字一字、一页一页、一部一部地用心血去完成他的十卷本西藏民间文化丛书。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痴迷于完成这套丛书呢?想来想去还是他当初给我讲的那句话,是独具特色的西藏民风民俗文化激发了他笔耕不辍的热情,是西藏艰苦的工作环境将他的意志磨炼得如钢似铁,更是一个优秀文化工作者的良心与责任,支撑着他战胜一切艰难与困苦。他的这种过人的献身精神和做学问的执著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据统计,迄今廖先生创作并发表过的各类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五百余篇,独著、合著共出版了三十余部有关西藏民俗风情和民间文艺的著作,达六百多万字;《西藏民间故事》、专著《雪域西藏风情录》等在西藏、全国获奖。他对两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挚爱,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他对西藏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为所有接触过他和他的作品的人所称道。至今我们只要谈论一些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话题,总是少不了要提起廖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和他独有的真知灼见。

  这本《藏地风俗》是廖先生系统地介绍西藏民间文化的丛书之一。书中所讲述的都是藏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文化和相关的人物故事。千百年来,以藏族为主的西藏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为适应“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高原文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西藏的传统民风民俗资源都可谓极其丰富。我们通常讲民风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气,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风气更多地与性格气质相关,习惯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相关,民风与民俗既有各自的内涵,又有难以区分的内在联系。民风民俗作为一个地区或民族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一定的民风民俗都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当它们之间相适应时,则民风民俗呈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它们不相适应时,民风民俗则会发生变化,或者表现为向外界横的方面的吸收更新,或者表现为向自身历史纵的方面的重新阐释和利用。而无论哪一种表现,都不会是对既定模板的完全承袭,它或多或少都要表现出和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建设的一面,即时代的烙印。

  《藏地风俗》是廖先生在西藏工作期间深入采风、亲自体验的基础上,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而得出的成果。廖先生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存活于西藏民间的民风民俗事象,其中包括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等,以拉家常式的简明文字,生动传神、深入浅出地记录下来、描绘出来,并以科学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与读者分享。作为一个藏族读者,细细品味《藏地风俗》中所讲述的我们司空见惯的、每天都在重复的这些民间民风民俗事象,他们被廖先生叙说得那么亲切淳朴,那么真实可信,而且有根有据,不禁拍案叫绝。我认为在当前众多的介绍西藏传统文化的作品中,《藏地风俗》是一部难得的真实可靠的读本。这是因为他所叙说的这些民风民俗是经过当年艰难的实地调查、体验生活、采访当事人、寻根问底地到处求教、找资料论证而最终形成的成果。为了便于与藏族群众直接交流,琢磨藏语原意并用汉语表述得更准确,他还努力学会了藏语。它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存活于西藏的民间民风民俗文化的鲜活形态,而且让读者透过藏族传统民风民俗事象,对其所折射出来的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藏族同相邻其他各兄弟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文化交流等文化渊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藏族文化是植根于藏族社会的民族文化,也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产生于青藏高原,是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藏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藏族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式,也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还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藏地风俗》无疑是了解藏族传统社会的一个绝好窗口。

  客观真实地介绍西藏的过去和现在,介绍藏族的文化(包括民风民俗文化),这对于人们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了解西藏社会的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在本书出版之际,把我们之间难忘岁月的追忆及点滴感受写出来,权作为“序”,以感谢廖东凡先生始终不渝地为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007年6月于拉萨

  后记

  2002年1月12日早晨,我因连日写作,身心疲惫,便和妻子陈闺梅一起到颐和园散步聊天。天气比较冷,大约零下10度左右。我们在湖边长椅上坐了一阵,商量过春节的事情。阵阵湖风吹来,我感到周身上下有些寒冷,妻子说“回去吧!孩子还在家里等着呢!”万万想不到的是,刚刚走了十来步,我突然感到脉搏震颤了一下,左手顿时失去了知觉,接着左脚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我赶紧抱着一棵古柳。“脑溢血”三个可怕的字眼,一下子袭进了我的脑海。附近晨练的一些老同志,看到我脸上痛苦的表情,纷纷围了过来,非常关切地问:“怎么啦?怎么啦?”“是不是心脏病发作了?”“是不是中风了?”他们脱下棉袄和大衣垫在草地上,让我斜靠着他们坐下,有人拿出手机拨了120急救站。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一辆急救车开了进来,因为隔着一条冰冻的小湖汊,大家又把我从冰上抬了过去。很快,急救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叫着,把我送到安贞医院抢救。

  突如其来的脑溢血病,一下子惊动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和同事们,惊动了藏学界和民间文学界的朋友们,惊动了我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也惊动了和我前后调进北京的西藏战友。《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同志,为我的病奔走操劳如亲人。时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亲自到医院探望,使重病中的我深为感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廖啊!你也太鲁莽了,你这么走了,留下妻子和女儿怎么办!?”藏研中,藏研中心副总干事毕华也说:“老廖,你是走不了的。西藏有那么多事情让你牵挂,有那么多东西要写作,你就是想走,他们也不会让你走的。”

  突发重病的消息,传到了我曾经工作过二十多年的西藏高原,引起了那里的老同志、老朋友的关心和焦虑。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苦乐与共长达八年的拉萨市歌舞团老演员们,我下放过四年的堆龙德庆县农民演出队的老演员和东嘎乡的农民朋友们,他们有的到北京看望,有的写信打电话问候,有的捎来各种名贵藏药,有的到寺院烧香许愿,总之希望我早日转危为安,早曰康复。我的病也牵动了拉萨八十三岁的江洛坚·次仁旺姆老阿妈和她儿女们的心,在我得病期间,他们全家人以各种方式对我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援。

  正是在领导的关心、同事和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家人、亲属无日无夜、任劳任怨的照护下,在安贞医院抢救了二十多天,基本上解除了生命的危险,又在北京中医院、西苑医院住了近六个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断进行肢体的锻炼,身体得到初步的恢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我退休的时候,心里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觉得自己工作多年,每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写写东西;这下好了,退休了,时间归自己了,可以把多年想写的东西写下来了。谁知一场重病,使我所有的写作计划几乎成了泡影。好在大病之后,头脑还算清醒,记忆力没有消退,语言表达能力还行。于是,我躺在病床上,把自己在西藏二十多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民俗事象和风土人情,一一回忆,有的自己动笔写下来,有的由妻子陈闺梅和外甥女宋凤林进行笔录。到2004年下半年,大致盘点了一下,记录下来的文字竟达百万字之多。我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成十本书:1.《拉萨掌故》,2.《节庆四季》,3.《神灵降临》,4.《雪域众神》,5.《藏地风俗》,6.《灵山圣境》,7.《喜马拉雅的囚徒》,8.《浪迹高原的歌手》,9.《布达拉宫下的人们》,10.《墨脱传奇》。

  从2005年开始,我把这些书稿逐一进行加工梳理,增删润色。我电脑打字本来不行,书稿进度非常缓慢,妻子陈闺梅专门上了一期老年大学,学会了电脑打字,和女儿廖星蓓一道,帮助我录入。这样,终于使这些书得以出版,有了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机会。

  《藏地风俗》一书,主要介绍雪域藏人衣、食、住、行,农、牧、渔、猎、婚、丧、嫁、娶、文化娱乐等传统民俗事象。部分文字是我新近写作的,另一部分文字是曾在《雪域西藏风情录》及《中国西藏》、《西藏民俗》、《西藏人文地理》等杂志和出版物上刊载的。以前所写的文章,都是自己实地调查、观察、采访的成果,材料来源我在文中大都作了说明。近年因身体欠佳,无法进藏实地考察,写作中有不明白之处,依靠朋友们当面指点或通信交流,其中江乐金·彭朗先生、边多先生对我帮助最大,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2008年1月于北影小区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