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传承民族文化,“一刻也不敢放下画笔”

发布时间:2021-11-10 13:52: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传承民族文化,“一刻也不敢放下画笔”
尼玛泽仁在画室画画。 刘忠俊 摄

  “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故事需要讲述,民族文化也需要传承。”近日,在成都市都江堰一座碧水环绕、绿树盈门的画室里,77岁的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一种使命感鞭策着他,使他“一刻也不敢放下画笔”。

  1944年,尼玛泽仁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一个藏族家庭。1957年,13岁的尼玛泽仁被学校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这是他第一次走出雪域高原。1962年,尼玛泽仁毕业,分配到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工作。1976年,甘孜藏画院成立后,尼玛泽仁担任副院长,先后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版画作品。但此时的他,尚未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

  雄伟壮丽、奇幻神秘的雪域高原孕育了藏族民众特有的民族性格、宗教情怀和生活方式。1300余年来,藏民族的绘画艺术是在宗教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佛教寺院的发展促成了壁画、彩塑和唐卡的发达。

尼玛泽仁在画室画画。 刘忠俊 摄
尼玛泽仁在画室画画。 刘忠俊 摄

  “作为一名藏族画家,如何来发展藏族文化,这是我随着历史岁月的发展,逐步认识到的。”尼玛泽仁说,自己早期的画作是大众文化风格,没有本民族特征,后来受到一些著名理论家的指导,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发展藏族文化。

  因此,尼玛泽仁重回家乡,走向民间,拜寺院画僧为师,临摹壁画、唐卡,与藏族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花了数年功夫,多次前往佛教艺术圣地敦煌,走访青藏高原的许多寺院。从那时起,藏族历史、藏汉关系、藏民族发展,成为他的主要创作方向。

  “我画过文成公主进藏,她和松赞干布的联姻,带来了藏族文明的发展、藏汉文化的交流,这是真实的历史。”尼玛泽仁回忆,在国外的展览中,他会把史料在绘画中展现,并用汉语、藏语、英文分别讲述,让国外更了解西藏历史,“这是我作为画家的一个新事业。”

  1986年,尼玛泽仁被赐封为十世班禅画师,这是藏族画家的最高荣誉。十世班禅曾对他说:“你既懂佛教文化、又懂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发扬光大藏族文化。”

  对此,尼玛泽仁早已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诉记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藏族社会发生了巨变,传统文化得到了尊重和发展,绘画艺术也需要繁荣发展。“1300多年来,藏民族因为信仰藏传佛教而产生了作为供奉品的宗教绘画,一个民族的艺术如果仅作为供奉品存在,很容易失去生命力。”

  在尼玛泽仁看来,藏族传统唐卡大都以原始宗教为内容,无法传达出新时代鲜活的文化气息,只有把藏族民众的生活通过国际通用语言、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他在传统藏画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开创了新派藏画。“我虽然是藏族画家,但更是中国画家,我想创作展现的作品,既有中国藏族传统文化的样式,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使之形成新的中华文化的一种高度。”尼玛泽仁说,自己多年来在国外举办画展,正是在通过这样的视角传播中华文化。

  作为海内外知名的藏族画家,尼玛泽仁曾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道路上,他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比如唐卡,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诞生民族民间艺术的古村落也得到了保护。“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通过统一战线的窗口,我学习了政治,提高了思想觉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尼玛泽仁说,中国共产党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当年离开甘孜去美术学院学画时,还没见过电灯,外出要骑马,你再看看现在,涉藏地区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于我个人而言,从一个无知的儿童,经过国家培养,成为一名民族艺术工作者,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要感恩党和国家。”

  谈及未来,这位已年过古稀的画家说,只要自己还画得动,就要一直画下去,不断创作。“作为一个文化人,只能立足于自己的立场上,守住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