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西藏体育电影走向春天的“报春鸟”

发布时间:2023-11-21 09:22:00来源: 西藏日报

  《八万里》是由青海海北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西藏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第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

  影片以藏族奥林匹克获奖第一人、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获得者切阳什姐为原型,讲述了一位退役的汉族运动员在青藏高原重拾自我,培养藏族儿女不屈不挠、艰苦奋进,用汗水去实现奥林匹克梦想的故事。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题材的电影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作者的民族成分多样化,电影类型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八万里》作为一部西藏电影,选择题材的主要思路就是西藏体育。体育电影中,体育元素只是表象。如果观众代入主人公的视角,会产生“我也能行”的心情,得到激励。这便构成了体育电影的观影心理基础。可以如此总结:当我们在谈论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时,看的不仅仅是体育,还有人生真谛:集各种冲突展现于一体,选手们在场上激烈而残酷的竞技角逐自不必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突破对题材所蕴含的生活矛盾的普通展现方式,尽可能挖掘与该矛盾相关的多方面、多场次、多线索的人物及社会矛盾,并使之更加集中和复杂,进而演变成更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何志锋,一个曾经怀揣奥运梦想的长跑者,在经历了伤痛和失败之后,来到了西部草原放逐自己。除了空旷壮美的金银滩草原,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场马背上的角逐。他惊喜的发现一个九岁的“假小子”曲洋吉跌落马背却又奋起直追的不屈,依稀点亮了他内心已覆灭的火种,他仿佛看到了有过梦想的自己。从那天起,这个马背上的“假小子”和她的各族小伙伴们,连同他们的梦想,与这个自我放逐的教练结下了不解之缘。

  《八万里》突出展现了两个创作理念:一是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二是真实地反应现实,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采用创新性双时空叙事手法,一方面回望过去,聚焦何教练运动员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奋斗拼搏为国出征的动人情怀;另一视角则着眼于当代,描绘了以曲洋吉为代表的新生代运动员勇敢追梦、为国争光的励志精神。两个时空交叉叙事、相互映衬,展现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竞技精神在两代体育人之间的传承。

  影视剧作的结构没有绝对的封闭式和开放式。《八万里》的剧情结构虽然比较开放,没有相对集中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但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必须遵循既定的主观与客观时空截取方式。片中的故事聚焦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个时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存在着某种契机和联系,进而成为一个紧密相连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人物和故事的巧妙串联下,那些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那些无处安放又终将逝去的青春,聚沙成塔,化作一段段心路历程,在时代的车轮中、在历史的轨迹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体育影视作品拓宽边界,借体育的出发点向外延伸,涉及观众所关注的其他热点话题才是“硬道理”。《八万里》的剧情结构巧妙地借鉴了体育电影《夺冠》的布局:热情讴歌中国新老两代女排姑娘们薪火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国女排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没有主次人物的分别。老一代女排运动员是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翻滚跌摔成长起来的,当时的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科技的发展都相对落后,所以女排训练只能苦练硬练、拿命去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在当时不只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践行的准则。而《八万里》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何教练的运动生涯时期现状描述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物质匮乏的窘境,不被看好的压力,以不怕输、不服输的勇气和意志,逆风翻盘的决心,去对待枯燥反复的训练。《夺冠》对中国女排“一种精神,两代传承”的奋斗史作出整体性描述 :“时代变了,艰苦奋斗的老女排精神不变。”《八万里》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亦是如此,这一点正如同何教练在影片中对那些小队员们说的那样:“跑上八万里,你就赢了!”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中华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种生为中国人、深爱共和国的爱国情怀!

  体育精神历久弥新,衬托出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欢乐、伟大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而增强了影视作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体育强则国强,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时期。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从为国家、为民族拿金牌的国族荣誉感召,进入到当下完成个人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双重命题,毕竟超越自我,就是勇气的意义。

  《八万里》堪称西藏体育电影走向春天的“报春鸟” :目前,国产体育电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前方充满了未知甚至是荆棘,但是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体育电影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而面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商业化操作弱、拍摄局促的现状,西藏题材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尤为重要。若能很好地以本土内容为载体,进行类型电影故事的创作,借助新兴的电影科技,完成既蕴含西藏文化价值观,又贴合市场需求的西藏类型电影,从而打破观众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固有印象和视觉局限,定可为民族电影市场化独辟出一条蹊径。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