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推动西藏文化繁荣兴盛

发布时间:2018-08-21 09:1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具有超出自身范围的特殊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部署。“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方略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区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在新时代,着眼于立足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明确新时代西藏文化传播的价值诉求,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型的步伐,创新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路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西藏文化传播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最根本的时代特色,也是把握西藏文化发展的现实根基。西藏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提出了西藏文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思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认识藏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切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区。

新时代是“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作用日益显著的时代。 新时代,把握西藏文化的重要作用,推动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是“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成效显著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立足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型的步伐,文化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政策不断完善,文化地位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文艺创演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推向深入,非遗保护成效突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援藏成效明显。

新时代是“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任务艰巨的时代。新时代,西藏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的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的科学判断,指明了现阶段西藏文化传播面临的基本环境。

这些矛盾和阶段性特征在文化传播领域具体表现为:西藏丰富的文化素材与创造性转化不平衡问题;西藏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的不均衡问题;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文化消费存在不匹配问题;文化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般文化产品与优质内容发展不均衡问题;传媒技术发展与文化创新不足问题。同时,西藏还面临着各族人民同以十四世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十四世达赖集团大肆造谣“西藏的传统文化遭到毁灭”的荒谬论断带来思想的混乱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着力破解西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立足西藏实际,扎根西藏大地,关注和研究西藏文化传播的矛盾转化和时代特色,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保护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目标:以新的使命和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西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中建构的,是在藏族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联系中实现的。西藏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向和任务,也是西藏文化传播者新的使命和担当。

(一)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有助于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西藏民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西藏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的有利举措。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民族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习近平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习近平强调,“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尊重民族文化、包容民族文化、欣赏民族文化、助推民族文化发展”。另外,“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的就是“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

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有助于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脱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要统筹推进汉藏文化交流项目。2016年12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在7个省区开展网络扶贫试点工作,西藏是试点省份中唯一的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扶贫五大工程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全区各族人民,助力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事实上,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满足了全区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了全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用生动有力的事实戳穿了十四世达赖集团编造的“西藏文化灭绝”的谎言,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包括藏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构建国家安全屏障,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是国家尊重西藏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享,凝聚文化共识,建构文化认同,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文化安全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形态是统一国家的保障,没有统一意识形态的民族,只是许多个体组成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支撑框架,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黏合剂。”

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西藏文化安全、边疆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举措。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是西藏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边疆的重要内容。西藏与西方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斗争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也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西藏文化传播必须深刻认识民族领域中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三、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继承和弘扬西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立足创新,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西藏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举措。

(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建设中华特色文化保护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着新的风貌、新的姿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推动西藏民族价值观的改变,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引导民众由“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把“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的深刻内涵与育人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创新是文化传播的本质要求。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是关键因素。要加大媒介融合发展,注重新媒体平台建设,助推西藏文化的兴盛、发展。新时代,西藏媒体积极应对传播形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带来的挑战,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开辟传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要稳步拓展藏语媒体渠道、平台,适应藏族群众偏向藏语媒体的使用习惯。同时对在网络上鼓吹颠覆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行为,要坚决抵制,绝不提供发声平台。

要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分众化传播,创新民族文化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宣传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做‘滴灌’,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同时采用新的叙事方式、讲述模式,讲好西藏文化发展故事, 让文化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纽带,成为建构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手段。

(三)把握“三个特别”的民族干部标准,培养西藏文化传播繁荣兴盛的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新标准:“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在新时代,西藏文化传播主体作为 “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必须以“三个特别”为标准,继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掌握过硬的传播本领,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满足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为西藏的文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打造藏文化高地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位于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慈觉林沟彭布山脚下,规划可利用土地面积约12000亩。[详细]
  •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西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继承和弘扬西藏...[详细]
  • 坚定不移推动西藏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藏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