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甘肃甘南挖掘故事办“臧家乐” 乡村厨艺鼓钱包

艾庆龙 訾平平 发布时间:2018-12-10 10:50: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博峪村村民李贵芳因“臧家乐”而脱贫。图为她的儿子高那主次力帮忙上菜。 艾庆龙 摄

位于西北大山深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博峪村依托“土司文化”,将孩童睡前故事——“土司故事”挖掘成为红色旅游支撑点,引导村民办起了独具特色的“臧家乐”。

博峪村是甘肃甘南臧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的一个普通的藏族小村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到甘川边界时,卓尼土司杨积庆放粮救助,后因叛徒出卖被枪杀,而杨积庆遇害前便居住在该村。

时至今日,杨积庆的故事依旧未被当地村民忘却,一辈辈人在孩童时通过睡前故事,熟知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真心没有想到,土司故事成了我们的‘金饭碗’。”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忠告诉记者,此前该村属于“三土”村庄,土村、土路、土房是长居于此的民众记忆,而改变此面貌的是依托“土司故事”发展起来的“臧家乐”。

在全域旅游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标配,博峪村也在乡村旅游上探索多次。


甘肃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挖掘红色基因,红色“臧家乐”成为该村“名片”。 艾庆龙 摄

王建忠是在该村开办“臧家乐”第一人,考虑村庄道路不畅,他选择在道路通畅的自然景点经营“臧家乐”,生意始终不温不火。

2016年,博峪村被当地政府定位为生态宜居、魅力宜游的旅游专业村,依托“土司故事”打出红色旅游牌。

自博峪村按照定位建设以来,全村136户民房进行了风貌改造,整体色调以土黄色、藏红色和缃色为主,凸显了土司衙门遗址历史背景及藏族历史文化。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鹅卵石铺装路面,道路两侧太阳能照明路灯……“三土村庄”博峪村摆脱“土气”,以新貌亮相世人。

随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营“臧家乐”成为时尚行为,村民马冬梅虽经营时间晚于大部分村民,但凭借娴熟的厨艺,不到一年时间她家便成为最火的“臧家乐”。

马冬梅表示,原本“上不了台面”的乡村厨艺变成挣钱手艺,相比背井离乡在外务工,经营“臧家乐”年收入50多万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一举两得。

村民李贵芳便是看到马冬梅生意火爆,才经营“臧家乐”。李贵芳告诉记者,她家原本属于村庄“垫底”家庭。但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翻修房屋、重建厨房、安装暖气、修建洗手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经营“臧家乐”。

第一年便赚了10万元,李贵芳将远在内蒙古务工的两儿子叫回来,帮助一同经营农家乐。

凭借“臧家乐”顺利摆脱贫困的李贵芳说,两儿子已到适婚年纪,此前因家中贫困,犯愁孩子婚事。如今,家中逐渐富裕,开始着手盖新房,为孩子迎娶媳妇做打算。

“诺尔丹二号营地建成后,预计村庄可获得纯利润达600万元。”王建忠介绍,随着乡村旅游渐火爆,吸引了依托当地藏传佛教文化,土司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生态体验、修身养性、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综合营地—诺尔丹二号营地项目落户该村,博峪村民众将自然资源进行折股量化入股,占总股份的10%。

如今,“三土”博峪村已实现“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住舒适房、居生态村”的愿望,同时,红色“臧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博峪村的主导产业,引领民众脱贫奔小康。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