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初杭 发布时间:2020-06-17 10:42:00来源: 新华社

  6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区举行的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上,孩子们在进行非遗项目展演。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夏季穿着凉爽宜人而得名。2008年,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2日,非遗传承人马仁芬(左)与马琳沁在探讨夏布折扇的创新设计。新华社发


6月13日,在成都宽窄巷子“非遗宽窄院”,一位技师在展示银花丝制作技艺。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6月13日,小朋友在江苏宿迁非遗大集上观看面塑作品。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6月12日,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内的活动现场,游客在“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展区体验民族乐器弹奏。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华社记者在青海、甘肃、广东、湖北等地举办的各项活动中看到,传统文化绽放着新鲜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正成为一抹亮眼的色彩。

  老技艺成奔富新窍门儿。“景泰蓝掐丝唐卡工艺独到,它使画面更加立体永不褪色、永不变质,色彩更艳丽……”销售人员热情介绍,非遗产品前站满了前来选购的市民。这是13日在青海“非遗购物节”主会场西宁市中心广场上的一幕。

  为提高“非遗购物节”品牌影响力,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发放5万元非遗购物券助阵此次活动。活动吸引了33项非遗项目参加,众多“青海宝藏”亮相。记者在展区现场看到,市民纷纷在活动现场通过扫描二维码,用领取到的非遗购物券消费,很多展商的非遗产品销售热络。

  依靠临夏雕砖这种非遗“绝技”脱贫致富并非个例。近年来,甘肃省通过促进“非遗+扶贫”先后创建了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逐步吸纳了4700名群众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46人。

  陕西省首届“非遗购物节”备受关注。家住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的王小琴从小学习刺绣,如今她注册的公司已研发羌族刺绣产品300余种,带动妇女灵活就业1000余人,带动贫困户300余户,实现了脱贫攻坚与非遗保护双赢。

  老手艺绽放新魅力。三秦大地,风景正美。在西岳华山脚下,30余种非遗技艺和产品亮相首届“九曲黄河 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吸引观众流连忘返。其中,洽川葫芦选取黄河湿地优生葫芦原料,以刻、钻、挖、凿、画、贴、镂、描等20多道手法完成。如今,随着技术革新,洽川葫芦制成的葫芦蓝牙音箱、葫芦装饰品、葫芦小夜灯、葫芦优盘等产品推陈出新。

  皮影“迈克尔·杰克逊”的表演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走红,薛宏权也带着他的皮影作品频频奔赴海外。记者从渭南市华州区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源自华县皮影的“华州皮影”在法国成功注册国际商标,让中国皮影有了“国际范儿”。

  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最近,广东整合各大电商平台资源,打造了广东美好生活非遗馆、非遗美食馆两个线上购物馆。在直播间,一口大锅现场炒制出来的宰相粉,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围观,也带动了清化宰相粉的线上销售。

  在上海金山、甘肃东乡等地,与非遗相关的文艺演出、情景展示活动也吸引不少群众目光,让非遗元素融入市民生活体验,正在成为新的潮流。

  (记者 初杭 白玛央措 耿辉凰 蔡馨逸 雷肖霄 郎兵兵 李荣 喻珮 邓瑞璇 孟宜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