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在高原,感受温暖和力量

刘航行 发布时间:2020-09-29 13:30:00来源: 西藏日报

  对于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西藏是一个梦想的地方。2013年我受组织选派援藏,使我有机会与长期在藏的干部职工、与世代生活于此的藏族群众亲密接触,并真切地体悟和认知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深刻意义。

  2014年过完春节假期,我再次回到西藏。受高原反应影响,接连几天,我一直处于生病的状态。一天下午,我填写完当天的工作日志后准备回家。走出单位大门大约100米时,突然感到心脏阵阵发紧、疼痛,我定了定神,抬眼看到对面有同事走来,我连忙向他摆手,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我的处境。在同事的帮助下,我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在接受胸部CT、心电监护、血气分析等一系列检查,由心内科和胸内科医生会诊后,我被转入住院部高山科。躺到病床上时,已是深夜十二点。

  在医院的这些天,我的病房来来去去换了四个病友,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病友是“藏二代”,从父辈开始就在建设西藏,她在西藏出生,在西藏工作。看到我身体虚弱,她总是让她的丈夫帮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丈夫是个北方汉子,言语不多,偶尔问两句“小妹,你好点没”“喝点水吧”之类的,大姐倒是个健谈的人,白天陪我说些家常的话,出院后晚上还会给我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她对我的关心照顾,总是让人感到“萍水相逢,尽是他乡客”的相逢在异乡的温存,毫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的惆怅。得知大姐的孩子在我们老家的内地西藏班上学,在后来大姐的一次“探班”中,我让家人亲自到机场为她接机。

  第二个病友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妈妈,她30岁左右,有一个2岁左右的儿子。她的阿妈每天早上带着小孩和病友的妹妹、丈夫一同来陪她,一边喝着自带的酥油茶,一边聊着天,下午输完液后一家人一同回家,很是热闹。老阿妈藏装上褐色的“邦典”(围裙)穿插着一道道黑与白的宽线条和无数条金丝银线,使“邦典”显得绚丽大方,她斜坐在病床边,眼神总是默默留意着我的水杯,每当我喝完水后,她就弯腰提起放在脚旁的暖水瓶,蹒跚着来给我倒水,手比划着,意思是不让我起身,嘴里说着“qia dong,qia dong”,意思是“喝茶,喝茶”。老阿妈看我时,总是流露出怜悯的眼神,这是慈母的爱。在这里,非语言交流成了跨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第三个病友是四川人,也是“藏二代”,我称呼她为“川姐”,“川姐”在教育系统工作,今年刚从那曲市调入拉萨市工作。在西藏,那曲生存条件更为艰苦,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高血压等一系列的高原病长期困扰着她,以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不过还有一年她就可以退休回四川老家了。我把单位送来的水果拿给“川姐”吃,她的丈夫很高兴,对我也挺关照,我称呼她的丈夫为“川哥”,“川哥”会在我喝水时帮我倒水、出去时帮我开门、输液时帮我调点滴的快慢、吃饭时总是多买一份给我,我身体好些时就会陪“川姐”说话,白天“川哥”不在时,我和“川姐”相互照应,下午他们就回家了。我出院那天,是“川哥”“川姐”送我回宿舍的,生命中有一种相遇是擦肩而过的温暖。

  第四个病友是一位50多岁的藏族阿佳,记得她住院那天,恰逢是我情绪最激动的一天。长时间的疼痛和生病的委屈让我的情绪变得不受控制,我从开始的抽泣逐渐变得泪如雨下。哭也是会消耗体能的,这样哭了一会儿我就感觉到全身乏力虚弱。旁边的阿佳让她的儿子帮我盖上被子,把装了热水的饮料瓶放在我的怀中,让这股暖流温暖着我的身体。阿佳输完液临走时,对我说:“你,必须要吃饭,这样身体才能好。不要哭,要坚强,藏族女人都是不哭的。”阿佳的话给了我温暖,更给了我力量。

  出院那天,我将单位送来的两箱牛奶和营养品都分发给了病区的病友,穿过每一个病房,送上我真挚的祝福,看到了一张张陌生而淳朴的笑容,这是我在病房里的一次特殊而又难忘的经历。

  在援藏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我感恩遇见到的那些温暖的人。即使是寒风凛冽的冬日,依然能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即使在伤心迷茫之时,他们如花灿烂的笑容和友好的关爱,足以温润我的心房,使我笑逐颜开。我告诫自己,要努力适应和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挑战,我总是深深被“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鞭策着,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我亲身学习和实践着“老西藏精神”。

  在这段故事里,我因病而结识了这四位病友,性格迥异但都同样热心温暖的他们,一下打开了我的心门,让我顿感高原阳光的温暖和高原精神的力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