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1.4亿尾湟鱼放流青海湖

一丁 发布时间:2020-09-07 08:50:00来源: 西宁晚报

  今年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海南州共和县布哈河畔,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人们怀着感恩的心,将100万尾青海湖裸鲤宝宝缓缓放入美丽的布哈河。从此,这些裸鲤宝宝开启了它们新的生命征程。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青海湖渔业资源修复作为青海湖生态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湖区放流青海湖裸鲤1.4亿尾,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做出了积极贡献,人工增殖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恢复到9.3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5倍。

  湟鱼的前世今生

  有说法说,湟鱼最早是从黄河鲤鱼变化而来的,因为这个从分类上来说它们都是鲤科,湟鱼是列属于亚科裸鲤属的一种鱼,从它现在整个的演化过程当中,一个就是为了适应种群的延续,它的体型现在变成了棍棒形,因为要克服这个过程中的激流、浅滩,让适应能力达到最适宜这种环境的体型,棍棒形水阻最小,也为了适应周边的河道。青海湖是盐碱水域,为适应环境,湟鱼要排解体内的盐和碱,身上的大部分鳞片退化了,就是肩部、肛门到团鳍这一段腹部有一个腹沟,腹沟两边有两排鳞片,鳞腹鱼就是从这里叫起来的,现在从湟鱼身上少部分的鳞片可以追溯到它的渊源。

摄影:黎晓刚
摄影:黎晓刚

  湟鱼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旗舰物种,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高原土著鱼类。如今,一到盛夏时节,偌大的青海湖里几乎没有了湟鱼的影子,而在青海湖入湖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内,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湟鱼摩肩接踵逆流而上,前往上游淡水区域产卵。时隔多年,湟鱼洄游再度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景,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人前来观看。

  封湖育鱼显成效

  从2002年首次利用水下声纳探测技术,动态监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以来,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至2020年已经提高了35倍,这是青海省生态保护的最佳体现。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有大天鹅、斑头雁、黑颈鹤、棕头欧等222种鸟类,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7%,每年有约20余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还有极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等多种野生动物和445种植物,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而湟鱼正是这些鸟儿们的食物,处在青海湖地区生物链的低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湟鱼,就没有20余万只水鸟,没有水鸟青海湖就会变成又一个“死海”。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生生物资源量同步增加。随着高原水中精灵—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进入恢复期,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越发迷人,“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的生态模式已经形成。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