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路径浅析

发布时间:2022-05-31 10:59:00来源: 青海日报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

  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国高校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课”,从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是育人主阵地,大学生是赓续“红色根脉”的重要力量。要把光荣传统与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就要充分利用、深入发掘地方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菁菁校园中赓续永传。青海拥有“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精神所带来的优势,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助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如: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以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为载体,推动这些宝贵精神进入高校思政课堂,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鲜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立足时代变局,回答时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当今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推动力量,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新时代高校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问题,在历史性发展机遇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乘势而上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新时代高校要立足当下,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时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汇通中西文化的研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学术资源,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增进文明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独特优势,从而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三、“经师”“人师”相济,传道授业解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基础。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高校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生命、灵魂的园丁师,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道德修养润泽学生心灵,真正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所要求的“大先生”。

  做好“经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科研能力、优秀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术前沿与现实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努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做好“人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仁善的爱人之心、完善的人格魅力、勤勉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做学生人格上的塑造者。要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将职业品德和行为作风作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首要标准,激励教师自觉树立理想信念、涵养道德品行,打造一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队伍,以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努力做到使教师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