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援藏“湘军”高原开创“新面貌”:产业“造血”富民 “联校模式”兴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05 10:35: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援藏“湘军”高原开创“新面貌”:产业“造血”富民“联校模式”兴教育
高级教师陈素丽与山南市三小的学生在校园内交流。杨华峰 摄

  在高海拔沙漠地带成功种植露天葡萄;开全国教育援藏“联校模式”先河,通过“互联网+教育”,把湖南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西藏学子家门口;以院包科,留下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自2019年7月进藏以来,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和强边固边,用真情在高原上开创了一幅幅“新面貌”。

  开全国教育援藏“联校模式”先河

  陈素丽是中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看到西藏需要数学教师的通知时,她第一时间就响应号召提出援藏申请,从长沙欣然奔赴山南。

  其间,陈素丽与藏族教师晋美央金、次仁贡布结成师徒,对年轻老师进行传帮带,与“徒弟”同上一堂课,共同撰写教学案例等。她还组织山南市所有学校的骨干数学老师远程学习,组织湖南专家名师到山南授课送培、到隆子县送教,把湖南先进的教育理念辐射出去。

  包括陈素丽在内,有数十位湖南援藏老师在对口支援的山南4个县的多个学科上躬身教学。

  湖南雄厚的教育力量,已延伸到了山南。在山南三高率先挂牌的“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山南联校”,开全国教育援藏“联校模式”先河。

  山南市三小校长吴志刚告诉记者,湖南援藏队通过整合湖南一师二附小等知名学校资源,采取“一所学校包一个学科”的方式,与山南市三小以及市直、县区其他小学组成“6+1+x”山南湖南优质小学成长联盟,以信息化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一公里”,推进联盟学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据了解,“联校模式”推行以来,长沙县松雅湖中学、长沙高新区明德麓谷学校分别与贡嘎县农村实验中学、贡嘎县中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远程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桑日县中学与岳阳市十二中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两地师生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增进情谊……

  为助力西藏学子成长成才,湖南还制定了从小学到就业全过程帮扶计划。例如,本科阶段,创新开办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西藏山南师范班。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门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采取“2年中职加4年一本”分段培养模式,开创了内地西藏班培养的新模式。

  援藏路上,湖南助推山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湖南先后投入教育援藏资金1.79亿元,规划教育援建项目17个。选派“组团式”和“万人计划”援藏教师4批158人次,与当地教师师徒结对200余对,专家送教600余场;办好办强内地西藏班、山南师范班,累计为西藏培养各类合格人才7000多人。


工人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智慧农业项目的旗云瓜地中劳作。杨华峰 摄

  从“输血”到“造血” 特色产业富民

  贡嘎县境内高山纵横起伏,连绵不断,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平均海拔3650米,最高海拔达5438米。在这里,有绵延数百亩的紫色狼牙刺花。“这种成片连绵的花海,是蜜蜂喜爱的去处啊!”长沙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全国最美支边人”伍国强敏锐发觉到蜂蜜产业的发展机遇。

  2020年5月,200多箱、1000万只来自湖南浏阳的蜜蜂千里迢迢来到山南,留在了高原。短短两年时间,湖南援藏工作队建基地、建生产线,打造“巅峰贡蜜”品牌。目前,“巅峰贡蜜”年产蜜量达8万多斤,成为山南市乃至西藏发展速度最快的养蜂产业。

  将去往羊卓雍措必经道路上的江塘镇游客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援藏队员投资建设了集种养生产、展示展销、特色餐饮、体验服务、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蜂巢壹号”主题综合体。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野花,不用换地方,而且蜂蜜质量好、浓度高、无污染。”养了30多年蜂蜜的王贵凤夫妇在伍国强的指导下,从四川老家来到贡嘎县“蜂巢一号”基地养殖着600多箱蜜蜂。

  盛夏时节,雅鲁藏布江旁的桑日县葡萄基地生机盎然,葡萄长势喜人。援藏队员陈戈正指导农牧民们在葡萄架上修剪枝叶。岳阳援藏队经过多年探索试验,改良土壤肥力,在高海拔沙漠地带成功种植出露天葡萄。

  据了解,岳阳援藏队聚焦葡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招商引资、规模化种植、协调服务等工作重点,协调7000万元土地平整资金,将葡萄种植面积由2000亩扩大到4000多亩;投入3600万元在桑日县塔木村新建葡萄酒庄,并依托葡萄园及酒庄,发展葡萄观光旅游服务产业。

  陈戈介绍,葡萄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集约化生产,藏族同胞在葡萄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在援藏队的“传帮带”下,不少民众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产业效应逐步扩大。

  “我们目标到‘十四五’末,将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产量增加到1万吨。”陈戈说,援藏队将继续推动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建设万亩葡萄园基地,全面实现葡萄酒生产、销售、旅游观光同步发展,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治科援藏医生谭涛(右)与学生边巴云旦一起为患者进行治疗。杨华峰 摄

  “院包科”师带徒 带来技术留下人才

  援藏队伍肩负的使命中,有为山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精锐之师的“任务”。“以院包科”成为丰富医疗援藏内涵、培养医疗人才的重要举措。

  湖南援藏队通过引进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医院、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采取“以院包科”模式,结对山南市藏医医院口腔科、治未病科、外科等科室,把知识、技术、思维方式留在藏医医院,打造出“尖刀”科室,实现真正的“自体造血”。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医生谭涛在西藏山南开展了3年的援藏工作,在山南市藏医医院外治科负责日常医疗、教学和科研。其间,他不仅教当地医生熟练掌握了浮针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自血疗法、针刀治疗技术、脑卒中醒脑开窍法、关节腔灌洗及穿刺术等新技术,还积极安排外治科医生前往其他省市医院进修,推动中医药文化在祖国西南边陲落地生根。

  藏医药的长足发展,能造福山南乃至西藏百姓。进藏后,湖南援藏队围绕藏医药研发基地、康养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相关学科结对医院,采取“师傅带徒弟”培养方式,13名援藏医生与18名医、技、护人员结成对子,传授经验、技术与理念,打造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并将藏医、中医、西医结合,投入援藏资金695万元引进设备,成功申报山南市博士工作点,开展藏药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

  进藏以来,湖南援藏队员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62项,开展疑难病例或出院病例讨论190次,完成多学科会诊、科间会诊或院外会诊691次,26位医疗专家结对带教28名骨干,18名业务骨干前往湖南省进修学习。

  据悉,湖南省第九批援藏队还将计划建设西藏自治区首个藏医药专科联盟、山南市首个新型藏药制剂生产及研发基地、西藏自治区首个藏医药康养基地,发展壮大藏医药事业。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