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记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年楚河畔的“产业革命”

次仁片多 索朗琼珠 发布时间:2020-05-15 10:21:00来源: 西藏日报

  导读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委以党建促脱贫,打破思维定势,确立建设高原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三区一廊十园”产业格局,打造万亩有机果蔬、万亩有机青稞、万亩有机枸杞、万亩人工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重点产业项目,形成了“五彩天域·有机白朗”地域公共品牌,把贫困群众紧紧连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全县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关系白朗人民根本利益的第一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少困难险阻,都决不能退缩,撸起袖子干,就一定能够找到办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是白朗县委班子发出的豪迈誓言。

  位于珠峰脚下、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年楚河畔的白朗县,县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是西藏的传统农牧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县5万人口中,农牧民人口占到93.4%,经济结构单一,自主发展能力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

  近年来,白朗县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打造高原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把贫困群众紧紧连在产业链上,实现充分就业、多重受益、持续增收,保证高质量脱贫摘帽。

  打破思维定势

  确立发展方向

  发展扶贫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保障。面对基础薄弱、没条件做产业的质疑,白朗县打破思维定势,“跳出白朗看白朗”,准确把握自身在全区全国大局中的定位,确立了建设高原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方向。

  2016年9月,白朗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产业工作专班,召开了扶贫产业发展大会。会上,县委班子决定,立即启动扶贫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到“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大突破”;实施聚焦、创新、开放、融合四大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产业发展十项举措。一场扶贫产业发展攻坚战在年楚河畔打响。

  白朗县委班子结合实际,多方联系到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西藏农科院及相关部门专家,登门求教,请他们来白朗县传经送宝、把脉会诊。同时,开展基层调研,深入到农牧区、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深入到企业车间、专合组织、种植大户,深入到拉萨、日喀则、周边县城和区外大城市的商品市场、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与经销户、顾客、游客交流求教。

  通过多方取经、调研市场后,白朗县制定了“十三五”扶贫产业项目规划,建立起了完备的扶贫产业规划体系和重点项目库,明确了“三区一廊十园”产业格局,打造出万亩有机果蔬、万亩有机青稞、万亩有机枸杞、万亩人工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重点产业项目,形成了“五彩天域·有机白朗”地域公共品牌。

  坚持改革动力

  打造“白朗模式”

  面对扶贫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难关,白朗县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向改革要动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出了一条符合白朗县实际的路子,打造“白朗模式”。

  产业要发展,主体是关键。缺乏优质经营主体,是白朗县扶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打破瓶颈,白朗县实行“两手抓”,一手抓招商,一手抓培育。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朗县干部听说有企业在其他县试种枸杞取得成功,但是供应地和相关保障条件解决不了。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白朗县委立即联系该企业,邀请他们到白朗县考察,针对原先存在的问题逐项研究分析,一一解决落实,成功引进该企业,在白朗县建立了西藏第一个规模化有机枸杞种植加工基地,基地产出的枸杞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的有机认证,兑现劳务工资、土地流转等收入5200多万元,带动大批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在白朗县的不懈努力下,全县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家,农牧民专合组织282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951家,为全县563名贫困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带动4071名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支撑。现代农牧产业必须靠科技出特色、出优势、出效益,但白朗县科技人才严重匮乏,服务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对此,白朗县建立了合作、联结、培育3大科技发展体系。

  目前,白朗县与10余家国内专业院校达成合作,培育了上千名本土科技人才,扶贫重点产业科技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引入了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在产品品种、种植技术上形成了领先优势。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白朗有机青稞进入美国市场,有机果蔬深受青睐并建成全西藏首个出口基地,有机枸杞在国际博览会上引发惊叹,有机乳制品走向全国,民族文化手工产品远销国内都市和欧美市场。

  建立健全机制

  共享发展成果

  面对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的强烈愿望,白朗县始终把促进脱贫作为发展扶贫产业的根本目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激励带动机制,让群众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

  ——建立“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行一户一策、一户多策,通过奖补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资料、前期投入问题,通过企业与政府合作解决新品种推广、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问题,把分散的贫困户变为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社员、产业工人,吸纳贫困群众直接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仅有机果蔬产业就通过3大基地、29个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2000余人。

  ——发挥扶贫产业综合带动效益。扶贫企业向贫困群众订单式收购农畜产品2800多万公斤,民族手工制品4.1万米;扶贫企业为农牧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和贫困群众提供新品种推广和技术指导;截至目前,白朗县扶贫产业项目流转土地20894亩,兑现流转资金4365.43万元。

  ——整合扶贫产业收益,建立激励机制。对无劳动力的贫困群众直接兑现产业分红,对贫困劳动力根据自身劳动经营收入情况实行奖补,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劳动脱贫”风尚,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全面消除了因懒惰致贫现象,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