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原创

援藏纪实|赵金祥:扎根西藏三年 助力尼木脱贫攻坚

王茜 发布时间:2019-08-14 18:1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当雄苦,尼木穷”,这是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尼木县领队赵金祥在2016年7月初上高原最先听到的话。尼木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县,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最高的村落达到5500米”“建档立卡贫困户1289户,贫困人口5450人”“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5560万元,经济总量在拉萨市各县区排名处于末位”……关于尼木县的一连串数据,让他着实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


图为去往尼木县的路上 摄影:王茜

  “穷有穷的理由”

  “穷有穷的理由”,有着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的赵金祥在进入尼木县的第一周便开始深入各乡村进行调研。

  一个月内,赵金祥走遍了尼木县的一镇七乡,“当地百姓依靠种植业自给自足,没有多少现金收入。”卡如乡的青稞种植年亩产值仅为1400元,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里吞巴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却鲜为人知……这些调研结果让赵金祥皱起眉头,难题一一摆在面前:为什么不种植经济作物呢?优势资源怎样才能发挥作用?……

  经过认真思考,他提出不仅要“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藏鸡、牦牛、特色种植三大主导产业,还要“拉长板”,以“文香故里”为核心品牌,引入沟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以休闲农业和生态田园综合体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实现贫困农牧民就地转移就业和增收渠道多元化,“一进一出”弥补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劣势,走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


图为2018年拍摄的卡如乡桃树种植田一角 摄影:王茜

  “把首都的大桃种到高原来”

  赵金祥在调研中发现,尼木市场中桃子最高能卖到30元一斤。这让来自北京市平谷区的他想到发展以大桃为主的果品产业,“即使桃子的售价为5元一斤,老百姓的收益也是种植青稞的20倍以上。”可这里是高原,能行吗?方案一提出,受到了质疑。

  “改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赵金祥从调阅尼木地区气象资料入手,惊喜地发现当地的常年积温与平谷相似,同时发现当地有几百年的野山桃,让他信心十足。加上北京的技术人员“组团式”技术支持,并将方案融入北京市“十三五”计划外援藏资金使用项目中,2017年清明节前后,从平谷区引入了八个品种精品大桃,共计一万株,在尼木县全部栽植完毕。

  在田里观看“桃树宝贝”的生长情况,成了赵金祥的日常任务。低气压、低含氧,随时变化的天气状况让他“着实捏着一把汗,撑着一股子劲儿”。五月下旬,当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他激动地流泪了。如今,栽植的桃树已成功挂果。


图为尼木县特色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 摄影:王茜

  “严寒缺氧何所惧,扎根高原写春秋”

   赵金祥认为在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于是,在长达40公里的沟域经济产业带内,依托尼木千年核桃树和百年桃树林的背景及农牧民养殖藏鸡的传统,重点建设了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区、藏式风情民俗接待和特产展示展卖区等,开发建设了温泉生态园、实施了沿途高海拔地区贫困农牧民搬迁工程、建设了藏香体验园,实现了一二三产的有效融合。

  赵金祥感慨,发展产业促增收只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始,想要脱贫攻坚成功还需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建立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尼木县形成了“政府搭台、贫困农牧民为主体、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项目运营保障机制,并建立了“直接带人、经营联户”的精准扶贫机制。目前,重点项目的建设已全面展开,并陆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项目所在地卡如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达到脱贫线标准。2018年由域上和美文化旅游集团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资的经营公司年内实现利润300万元,同时带动县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3人脱贫增收,进而整体拉动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增收惠及3.1万农牧民。

  “严寒缺氧何所惧,扎根高原写春秋”,2018年,尼木县顺利脱贫摘帽,赵金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结束3年的援藏,他认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参与援藏工作的同志们着眼当下,立足长远,让尼木人民随全国一道步入小康。(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责编: 杨月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