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孩子习惯性拔头发,当心得了“拔毛癖”

发布时间:2022-06-07 15:35:00来源: 北京日报

  “六一”儿童节前夕,9岁的莉莉走进了心理诊室,原因是她得了一种怪病“拔毛癖”。莉莉原本有一头又黑又亮的长发,大约半年前,头顶中间有一块突然秃了,而且头皮裸露的面积越来越大,她很不开心,不想上学,排斥集体活动。

  莉莉的父母带她到医院就诊,皮肤镜检查结果表明,莉莉的头发不是自己掉的,而是被拔掉的。面对医生的询问,莉莉坦白,“在写作业或感到紧张时,我就会控制不住拔头发。拔的时候感觉挺痛的,但拔完后心里就舒服多了。”最终诊断结果显示,莉莉患上了拔毛癖,这是一种强迫相关障碍,医生建议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多与情绪不稳有关

  拔毛癖又称拔毛症、拔毛障碍,是以反复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强迫相关障碍,也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常因此导致斑秃或脱发,感到焦虑和痛苦,并干扰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拔毛癖大多开始于青春期早期,发病年龄为11岁至16岁;也有一些病例在8岁之前起病,属于早发型,相对而言症状较轻,其发生可能是为了自我探索或自我安慰,大多会随年纪渐长而消失。但也有研究显示,早发型并不总是良性的,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症状延续至成年期。

  在临床上所见的拔毛癖,女性显著多于男性,拔毛行为最常发生于头皮、眉毛和眼睑。男性拔毛区域集中于腹部、背部及胡子所在部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到拔沙发、地毯、毛绒玩具和宠物的毛。

  拔毛癖病因不明。目前有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拔毛癖的发生有关。还有人认为,该病与情绪焦虑、忧郁等心理不良因素有关。拔毛癖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导致情绪不稳的诱因,如需要与父母分离、学习压力过大、受到老师批评、遭到父母打骂,或父母性格不稳、管教过分严厉、缺少亲情爱护等。

  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类

  拔毛行为存在两种模式:无意识型和有意识型。在临床中,这两种模式经常共同存在,极少数患者仅有一种拔毛模式。

  无意识型 常在沉思或做事情时出现。75%的患者表现出无意识的拔毛行为,如在看电视、学习时不知不觉地实施。

  有意识型与内心的冲动、紧张和拔毛的念头有关,会借助工具(如镜子、镊子)完成拔毛行为。其症状严重程度在13岁至18岁常出现波动,可能与青春期及相关的压力有关。

  患者在拔毛过程中,还常常伴随情绪状态的改变。大部分患者在拔除毛发后,之前的紧张、焦虑、抑郁、无聊、悲伤、生气、尴尬、沮丧和孤独等情绪都有所减少,而安心和放松等情绪有所增加。由于患者通常在拔毛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快乐,在拔毛行为结束后一段时间,有些患者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有失控感或羞耻感。

  拔毛癖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性是经常变动的。症状很轻时并不明显引起注意,也无痛苦。症状严重时,可以导致个体斑秃或脱发,以及一些躯体症状。临床上,有部分患者会吸吮和咀嚼,甚至吞下拔除的毛发,吞下的毛团可引起腹痛和呕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当拔毛行为已经影响到外观时,患者又会试图通过戴假发、帽子或借助化妆品等进行掩饰,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社会交往。

  作为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拔毛癖相关症状,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有拔毛症状时,反应过激,对孩子指责、批评,甚至打骂,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导致病情加重。

  其次,要确保自己的情绪处于稳定状态,耐心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进而与孩子讨论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因为这类孩子的心理压力往往较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减压。同时,这类孩子的性格往往也比较内向,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较高的话,孩子就更容易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就像前文提到的莉莉,总是在写作业和感到紧张时拔头发。

  第三,要多加陪伴。陪伴不是同处一室就可以,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心理安慰。父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玩耍、聊天或做他们喜欢的事,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第四,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如果经过努力,患者的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加重,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科诊治。

  延伸阅读

  拔毛行为和拔毛癖不一样

  孩子出现拔毛的症状,就一定是患有拔毛癖吗?不是的。正常状态下,我们偶尔也会拔掉几根白发或长错地方的毛发。还有很多人会把玩自己的头发,或咬自己的头发,这些行为对拔毛癖的诊断都没有实际价值。

  拔毛癖的诊断标准是经常反复地拔毛发而导致脱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明显痛苦或社交、职业、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而这些不会出现在偶尔、正常的拔毛发行为之中。

  有些皮炎患者或其他皮肤病患者也会有与拔毛癖患者类似的表现,通过皮肤活检或皮肤镜检查能够加以区分。临床上,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拔毛行为可能会通过特定的药物(如安非他明)而加剧,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药物是重复性拔毛行为的最主要原因,但也值得引起注意。

  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现拔毛行为,但临床表现伴随其他症状,且拔毛症状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拔毛行为多因幻觉或妄想出现,而拔毛癖并无报告显示拔毛行为是继发于妄想或幻觉。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韩悦 刘彦茹)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