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杭州富阳:2022渔山芒种节启幕 快来认养你的“专属稻田”

发布时间:2022-06-08 16:21:00来源: 人民网-浙江频道

  人民网杭州6月6日电 (方彭依梦)“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6月6日,作为2022杭州富阳渔山稻香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开篇,“种”下共富田·“渔”你盼丰收——渔山芒种季“云”发布仪式在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举行。

  

  发布仪式现场。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供图

  打响文化品牌 探索学科融合新路径

  渔山乡作为杭州市富阳区生态粮仓基地,一直把粮食生产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渔山乡已连续举办10届“杭州富阳·渔山稻香文化节”,成功打响了“富春卷首 稻乡渔镇”文化品牌。2018年,渔山乡启动芒种节气活动,首次将稻香节周期扩展至全年,不仅关注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也关注芒种时节孕育的艰辛。

  耕读传家的渔山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劳动的实践真知贯穿到教学中。发布仪式上,通过短片和相关互动展示,观众可以看到渔山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在校园的新劳动教育基地上播种,充分感受到校园里的芒种节气氛围。

  

  活动现场的种植体验区吸引了许多游客。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近年来,我们学校紧紧围绕渔山乡的‘稻香’文化,以新劳动教育为抓手来培养勤耕乐读的好少年。今年我们推出了‘跟着田出去劳动’主题活动,通过宣传各个节气的美食、风俗和劳动,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渔山乡中心小学校长周旭青表示,时值芒种节气,学校组织了学生种植旱稻,体验“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学生在参与粮食种植生产全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劳动技能,还能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宋韵有家底 助力特色文旅发展

  你是否想象过,在千亩稻田中能拥有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田?如今,这个理想,在渔山乡就能实现。

  近日,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全市第一批共富村,渔山乡渔山村榜上有名,村里成片的稻田也成为共富的载体之一。据了解,在2021年的稻香节上,渔山村进行了首批60亩“智趣梦想稻田”的认养。消息一经发出,得到了杭州市以及富阳区多个家庭和企业的青睐,大家一起参与播种、跟踪成长、迎来收获,于风吹稻浪时尽情感受诗和远方。

  在发布仪式现场,渔山乡种粮大户、互利粮油合作社负责人周午福为三位“智趣梦想稻田”认养企业代表颁发了认养证书。“渔山乡的稻米非常有名,我很开心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稻田,也会带家人朋友一起过来打卡!”认养企业代表周迪锋现场展示了认养操作流程并表示,认养“智趣梦想稻田”十分有意义,既能够远程观看稻田种植生长收获的全过程,还能够到现场体验农事劳动和乡村游。

  

  现场体验农事劳动。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供图

  稻乡渔镇,耕读传家。在活动现场,“丰收诗路·‘渔’你同行”渔山乡宋韵生态文旅线路正式发布。

  渔山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渔山乡通过持续打造历史文化地标,充分挖掘“钱塘江诗路”历史文化底蕴,不断扩大渔山文化影响力。目前,该乡更是在依托“渔山十景”的基础上,提炼规划出了渔山首条宋韵生态文旅线路——“丰收诗路·‘渔’你同行”宋韵文旅线路,将“宋韵”打造成为亮眼的文化灯塔,向所有的游客发出渔山的“宋韵”邀约。

  打造“金名片” “稻香”促共富

  2022年,渔山乡以该乡渔山村入选杭州市首批共富村为契机,在“稻香”文章上做深、做精、做强,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共富”注入不竭动力。在发布仪式上,渔山乡美丽经济项目“杭州富阳神怡农业综合体”正式签约。该项目通过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农业,形成四季可玩的各式体验活动,将渔山的稻香文化和美食文化深度融合。

  此外,在发布仪式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在技术、资金、学术等多重资源的助力下,将为渔山乡走向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后盾。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供图

  “自2018年渔山乡启动芒种节气活动以来,近万名儿童来到这里耕种,亲近自然、亲近传统文化。同时,渔山农旅融合品牌也越做越强,全域资源正加快向全域景观、全域资产转化。”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党委书记李群锋介绍,目前,芒种节已成为稻香节的重头戏,更成为新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为渔山再添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渔山乡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李群锋表示,2022年,渔山乡将加大与浙江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快神怡生态旅游、智趣·梦想稻田、新劳动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渔山休闲旅游产品业态,积极促进乡村振兴,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