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跟着总书记看西藏】八廓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延续千年,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22-07-23 15:2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 图片截取自《【雪域视评·跟着总书记看西藏⑤】千年八廓街见证民族团结》

  “我23年前来过一次,现在建得多么好啊!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搞事业、转经、旅游。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八廓街,感慨地说。

  转眼一年过去了,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的深情感慨与殷殷嘱托,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足迹,将目光投向青藏高原“日光城”里的那一条千年古街。

  八廓街,兴起于唐蕃境域内各民族交流互动频繁期,历经千年,各民族的商贸往来以及拜谒大、小昭寺的朝佛宗教活动等,使这里一直兴盛繁荣,经久不衰。这条古街自形成之日起,就深深铭刻下各民族共同书写西藏历史的印迹。

  千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冰雪覆盖、战乱灾祸,历史仿佛在这条街上停留,时间好像在古建大院里等待。如今,唐蕃会盟碑、蒙古汗王王府、驻藏大臣衙门、劝人恤出痘碑、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等重要历史文物和旧址,依然矗立在街头;文成公主在八廓街向吐蕃妇女传授中医、纺织、女红、烹饪等技艺等方面的史料和佳话,依然在这里流传。

  “拉萨河的水,八廓街的人。”这一句流传于拉萨民间的谚语,如今依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灿烂明丽的日光照耀在古老蜿蜒的八廓街上,街头巷尾的住户、做生意的人、旅游的人、朝佛的人、转经的人……汉族、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人流一拨连着一拨,热热闹闹,匆匆忙忙,像喧腾的河,像彩色的浪,伴随着各种方言土语的嘈杂声,商贩的吆喝声,经轮的转动声,鸣奏出拉萨特有的乐曲,展示出高原古城各民族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民俗风情。

  今天,在八廓街周边,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有百余个,大街小巷中,处处都能听到团结互助的故事。位于大昭寺西南侧的鲁固社区,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维吾尔、蒙古等多个民族的群众。玛康大院内,居住着60多户100多名各族群众,尽管大家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不太一样,但都互帮互助,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大院就像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八廓街现在的空间格局,是由一代一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共同建设而成的。新时代,如何在八廓街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中,持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正在从理论、实践、技术等层面进行探索。今年7月初召开的《拉萨古城八廓历史街区保护传承与更新研究》专题研讨会,也在尝试找到一种适宜八廓街保护、展示、传承与发展的模式,通过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厘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文化脉络,研究保护与更新的内在机制。


图为今年7月初召开的《拉萨古城八廓历史街区保护传承与更新研究》专题研讨会现场


图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讲师张婧

  作为千年历史文化遗产,“八廓街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与社区共生的文化生态模式,并且保留至今。与其共生的社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共居的多元一体社区。深入挖掘这个独特性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很多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讲师张婧认为,这是八廓街的遗产价值所在。

  面对新时代持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张婧认为,八廓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保护八廓街由初期相对隔离转变为融合互嵌的居住空间格局;尊重八廓街居住分异演变的历史特征,同时关注历史文化、人居环境和商业结构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八廓街各社区的居住空间质量,优化八廓历史街区的经营业态类型和空间结构布局,调动各族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八廓街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八廓街如一个缩影,映照出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局。延续传承千年的民族团结传统,八廓街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新的历史,书写新的未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孙健 周晶 未署名图片由张婧提供)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