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5日至26日,以“凝心铸魂·团结奋进”为主题的第二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拉萨举办。专家学者们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关方面负责同志、部分省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同志齐聚一堂,共同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奋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这对系统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在第二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上做交流发言,他认为加强汉藏佛教交流,既是支持我国佛教界实现中国佛教健康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资料图:西藏佛学院师生与玉佛禅寺法师交流藏传汉传佛教文化
汉藏佛教交流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交流。李四龙教授介绍,佛教约在公元前后也就是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约在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西藏地区。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了比附、冲突、改变、适应和融合等环节,深受儒家、道家、苯教等中国本土文化的长期浸润,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经典结构、教义思想、修行体系和组织制度,在信徒中间还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民俗。
“公元十世纪以后,也就是宋元以来,汉藏佛教交流十分密切。缘于中央朝廷和西藏地方的密切关系,藏传佛教后弘期各教派的教义思想和修行方式大量传入内地,对汉传佛教有较大的影响。”李四龙教授列举了五台山形成了青庙、黄庙和谐共存的格局,很多密教经典从藏文译成汉文,其中的修持仪轨也对汉传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具体实例。李四龙教授表示,汉藏佛教交流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持续推动彼此的交流沟通,符合我国广大佛教徒的信仰需求。
资料图:大昭寺内供奉的12岁释迦摩尼等身像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融合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同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历史上佛教在我国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不解之缘,始终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李四龙教授认为,作为一种基于信仰的共同体,宗教具有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社会整合功能。
“在东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对当时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发挥了极其关键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来自西域、中亚乃至印度的佛教徒,还是来自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佛教徒,以及来自中国北方草原的佛教徒,只要长期生活在中国,都慢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的汉族,与先秦时期的华夏族相比,实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族源构成、社会制度和文化认同,都已融入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元素。”李四龙教授说,佛教所说的“众生平等”,突破了中国本土原先的“夷夏”观念,淡化了先秦两汉时期华夏族的文化优越论,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国社会的平等相处。
佛教的这种民族融合功能,在北宋以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李四龙教授介绍,北宋时期,宋、辽、西夏、金之间复杂的政治和民族关系,常因彼此的佛教交流而有所缓和。譬如,西夏王朝大兴佛教,先后六次向宋朝请赐佛经。宋朝开宝年间刊刻的佛教大藏经,成为缓和当时民族矛盾的重要礼物。到了元明清三朝,藏传佛教成为中央朝廷团结藏、蒙、满等民族的重要桥梁和情感纽带,并以密切的汉藏佛教交流,促进了汉、藏、蒙、满等民族的大团结。因此,李四龙教授认为,佛教在中国的融合和发展,客观上推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同。(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根据李四龙教授发言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