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持续开展三江源等地人工增雨(雪)作业 土壤墒情得以缓解
图为青海省持续开展三江源、祁连山等地人工增雨(雪)作业,增雨效果明显。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青海省气象局17日对外发布,青海省持续开展三江源、祁连山等地人工增雨(雪)作业,增雨效果明显,其中青海境内的湖泊与草原面积增加、农业区土壤墒情得以缓解,湿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故被称“江河源头”,素有“中华水塔”美誉。此外,东北部还有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北部祁连山是重要水源涵养区。
青海省气象局介绍,今年以来,为了提高人工增雨(雪)作业效率,实现安全、精准、科学作业,青海省气象部门按照青海省农牧业、草地、水源、森林及重大活动保障等对人工增雨(雪)的实际需求,对青海省进行人工增雨(雪)功能区划分,分别为水源涵养保障区、草地恢复保障区、森林防火重点保障区、水库增畜区、重大活动保障区、抗旱减灾区,使得青海省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在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指挥方面,航线设计更科学更精细化,采用自主研发的程序设计航线,自动生成民航通用标准的经纬度,提高了作业批复率及作业精准度。
“我们针对降水云系发展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航线,实现以科学催化为目的的航线设计,有效实施靶向作业。”青海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采用外场科学试验与飞机人工增雨(雪)相结合、地面观测与空中作业相配合,在实施飞机人工增雨(雪)的同时,连续开展三江源、祁连山等地的云物理和人工增雨(雪)探测试验,取得明显效果。
统计显示,截至6月16日,青海省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已经完成104个架(次)飞行任务,实施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345小时42分钟,航程108066公里,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规模创历年新高。
青海省气象局表示,青海省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增雨效果明显,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监测显示,青海境内的湖泊与草原面积增加、农业区土壤墒情得以缓解,湿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黄河上游12年人工增雨增加径流量近100亿立方米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5日下午对外披露,从2006年至2017年黄河上游人工增雨12年来,共增加黄河径流量近100亿立方米。[详细] -
青海连续9年人工增雨促三江源生态趋好
青海省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工程师高伟录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据EOS/MODIS卫星监测显示,连续9年的人工增雨工程为三江源生态趋向良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