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青海班玛县:多元化搭建就业载体 多途径拓宽增收渠道

发布时间:2020-07-10 08:49:00来源: 今日班玛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首,就业稳则民心安,就业实则脱贫成色足。近年来,班玛县坚持把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后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多元化搭建就业载体,务实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效。多元就业促进多元增收已成为班玛脱贫攻坚后续巩固的新举措。截至目前,班玛县按照有2人以下劳动力家庭实现1人稳定就业,有3人以上劳动力家庭实现2人稳定就业的既定目标,1809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32人,户均1.4个稳定就业岗位。“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超额实现。

  搭建扶贫车间就业载体,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产业发展布局,班玛县八乡一镇、32个村、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建成民俗手工、农畜产品加工、藏茶生产、民族服饰加工等扶贫车间47个,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350个。3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培训在自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

  搭建生态管护就业载体,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变身“工薪族”。脱贫攻坚期间,班玛县将国家扶持解决和自身发展消化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设置林管员、草管员等管护岗位1450个,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村级公益设施管护、村内环境整治、保洁、物业、老弱病残孤等弱势群体日间照料等公益岗位256个,通过政府机关用工需求,设置政府机关服务类公益岗位107个。18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变身“工薪族”,拿到每月18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在自己的“责任田”实现就业。

  搭建产业链条就业载体,让贫困户转型为产业工人。班玛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安排2.5亿元打造牦牛、青稞、蔬菜、藏茶、乡村旅游、民俗手工艺等六大产业带,建成红色旅游、绿色农林、金色民俗三大产业园,19个有机畜牧业养殖基地,13个青稞、蔬菜、藏茶种植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融合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不断扩展延申产业链条,通过企业带动、技能培训、专业指导等形式,在全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条件,吸纳贫困户务工。289名贫困户在多个产业链从事生产,转型为产业工人,实现就地就业。

  搭建电子商务就业载体,让贫困户成为农畜产品的销售员。班玛县投资500万元,在全县建成一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从贫困户中优先选择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待业青年40名,通过培训成为电商销售员,借助互联网销售班玛农畜产品,得到稳定报酬,实现在家就业。

  搭建多方企业就业载体,让贫困户成为企业员工。班玛县根据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年龄机构、就业愿望对接全县国营企业、民营企业、项目施工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照企业用工岗位需求与贫困户的就业需求,建立了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台账、贫困户就业意愿台账、企业用工岗位需求台账、技能培训台账、就业服务台账、就业跟踪台账,实行就业扶贫“六本帐”信息指南操作,将政府掌握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掌握的劳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采取企业需要什么,贫困户想干什么,政府培训输送什么的“菜单式”“订单式”一对一服务窗口,创造了供需匹配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累计举办扶贫就业招聘会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86名贫困劳力进入多方企业,成为企业员工,实现稳定就业。

  搭建合作社就业载体,让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经济组织的管理者。班玛县结合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三大产业发展布局,相继建成养殖业专业合作社19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1个,旅游业专业合作社2个,贫困户将自家草场、土地入股到合作社集中经营,1943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中62名贫困人口参与合作社管理,成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得到稳定报酬,实现村内就业。

  搭建自主创业就业载体,让贫困户翻身当“老板”。班玛县设立金融风险金600万元,按照放大5倍的规模开发了富民小额贷、能人大户生产贷等金融服务产品,为372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860万元,为23家能人大户发放贷款1140万元,带动贫困户487户。在政府的鼓励、帮助、引导和扶持下372户贫困户通过创办了超市、宾馆、饭馆、炒面加工、汽车修理、蔬菜种植、牦牛育肥等多途径的经营主体自主创业,实现了“老板”梦。

  山不弃寸土方为高,海不择溪小方为大,班玛县在就业扶贫的路上,不错过任何机会,不放弃每一个贫困户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更好更多的便利条件,推动贫困户实现灵活就业,多种渠道增进收入。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得到彻底转变,自谋出路、自主创业已蔚然成风。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