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亲历雪山秘境 发现西线长征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2-01-10 16:36:00来源: 新华社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而惊险传奇、充满了故事的最西线——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的长征,却较少见于报章。近日,新华社记者循着这条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路,亲历雪山秘境,采访发现80多年前中国红军长征最西线鲜为人知的伟大篇章。


图为藏巴拉雪山垭口。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长征中海拔最高的垭口:4903米

  作为首批向世界介绍中国长征的外国人之一,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薄复礼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与之共处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

  薄复礼遇见的红军,就是红二、六军团。1935年至1936年,他们历时11个月,经过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多个省,行程约两万余里,挑战自然极限,堪称历史上最艰难的行军之一。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队伍分成左、右两路纵队,穿越大面积的雪山、寒冷的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


图为藏巴拉雪山垭口。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记者近日来到甘孜州巴塘县境内的藏巴拉雪山垭口,快走数步立刻头晕目眩,四周是白茫茫积雪,1936年夏季红二军团曾翻越此地。这里海拔高达4903米,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是红军长征中走过海拔最高的雪山垭口。巴塘县中咱镇仁德村村委会副主任丁真介绍,即使是5月,藏巴拉雪山上也铺满了厚厚的积雪,天气时而阴霾密布,时而阳光刺目。当地人徒步翻越需一周,而且会穿上厚厚的羊毛藏装。

  大多数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对这些大雪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忍着饥饿、穿着单衣艰难行进,一些战士因高原缺氧、严寒饥饿牺牲在路上。参加过红二军团长征的老红军罗洪标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越向北走,海拔越高,雪山也越多,行军更艰难……不少战友饥寒交迫毙倒在雪山上,我带的分队牺牲了三位同志,都是不满20岁的小伙子。”

  即使这样,红二、六军团仍凭借惊人的意志力艰难行军,还曾在一天之内翻越两座雪山,在高原缺氧地带日行军七十公里以上,堪称高原徒步机动的罕见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红二、六军团在四川境内翻越的雪山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座。


图为四川甘孜州巴塘县藏巴拉山的公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遗物见证深情厚谊

  在甘孜州,一些人家里的祖传戒指是用红军买粮的银元打成。巴塘县中咱镇仁德村呷戈家就有这样两枚传了三代的戒指,银质戒指打成藏族群众喜欢的样式,上面镶嵌着珊瑚。


图为巴塘县中咱镇仁德村村民泽仁志玛展示她的戒指。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如今的呷戈家当家人泽仁志玛说,当年红军到村子时,非常疲惫饥饿,甚至在村边磨坊里抠残留在磨盘上的面粉吃。即使这样,饥肠辘辘的红军队伍仍然带着钱银上门跟老百姓商量买粮,不卖的也绝不勉强。泽仁志玛的祖父被感动,把家里大部分粮食卖给红军,收到红军赠送的一个寿山石印章礼物。


巴塘县中咱镇仁德村呷戈家保存的红军留下的印章。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泽仁志玛不仅戴着两枚银戒指,还把印章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这几件是当家人才能佩戴的“传家宝”。

  在四川白玉县盖玉镇打乙西村,五角星成了村子里的“流行单品”。这些五角星出现在男女老少的帽子上,也出现在村民生活中重要场合上。

  80多年前,红军来到村里一片草坝处安营扎寨。百姓给红军提供酥油、菌子,还有的给红军做饭。红军离开时给村里留下几顶帽子。“拥有五角星帽子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大家觉得五角星很好看,开始自己做,五角星逐渐在村里流行起来。”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扎西说。

  除了口耳相传的红军印章、五角星等故事,红军遗迹遗物还有两口锅、一张毯子、一双筷子、一座桥等。记者一路走来,发现有许多叫“红军”的地名:“红军翻过的山叫红军山、红军跨过的桥叫红军桥、红军拴过马的树叫红军树……”这些地方留下了红军足迹,也铭记着红军与当地藏族群众的深厚情谊。


位于郎达村的得荣县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昔日荒山变身“世外桃源”

  曾经交通闭塞的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村村都通了公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花果山”。红军经过的地方,在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长征”中迎来巨变。

  得荣县为四川最偏远的县城之一,1936年5月10日,红二军团进至得荣县城时,只见到几栋小房子。如今,得荣县高楼林立,路宽道长,每当入夜,万家灯火。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让得荣的树椒、虫草、蜂蜜、核桃等走出大山,销往各地。


2021年10月22日,郎达村村民在得荣县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内合影。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县城边的茨巫乡郎达村在成都市青羊区帮助下种起中药材,村民有流转土地的“租金”、在基地种植中药材的“薪金”,在剩余土地上自主种植的“现金”,以及自愿入股合作社的“股金”。57岁的郎达村村民俄木泽仁告诉记者,路修好了,养的牦牛、挖的虫草、采的菌子能卖个好价钱,加上种药材,家庭年收入有三十多万元。


图为一位郎达村村民在展示她收获的药菊。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巴塘县中咱镇,当年红军经过的高原小镇,蓝天白云下是层次分明的千亩桃林,一座座民居坐落其间。更大的变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海拔3800多米的乡城县水洼乡那拉岗村有23户人家,过去村民去县城要走两天,孩子上学也不方便,村里很多人只上完小学就回家务农了。2016年中国中央财政划拨了1375万元,专门为这23户人家修了一条全长17.4公里的柏油通村路。加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各种政策,村里发生了巨变。29岁的村民格桑曲札只上过小学,他告诉记者,他一定要让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大学。


图为巴塘县中咱镇的“世外桃林”。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据统计,经过多年发展,红二、六军团在四川境内主要经过的甘孜州经济总量从1950年的34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10.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0年的253元增长到2020年的36521元。

  80多年前的薄复礼一定没有想到,当年红军经过的偏僻荒凉之地,已经变成了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的“人间胜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支身着破衣、草鞋的队伍不仅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如今还带着中国人民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刘恺

  记者:惠小勇、周相吉、童芳、康锦谦、张海磊、高搏扬

  视频:胥冰洁、王曦、高搏扬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四川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