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春天里的青海故事】田地“保姆”管 农民“腰包”鼓

发布时间:2022-04-15 10:33:00来源: 青海日报

  4月12日,看着播种机撒下一粒粒青稞种子,站在地垄上的苗培荣松了一口气,今年的地种得格外轻松不说,他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

  苗培荣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角城村,往年春耕时,苗培荣心里总是不得劲儿,“这一亩三分地,收入一年到头也就千把块,不种地了,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看着地撂荒,心里也难受。”

  今年,苗培荣不用愁了,三角城镇的黄草掌村、三角城村、西岔村、海峰村、三联村形成联盟,将五个村的地集中托管经营,实行“大田”托管,苗培荣把家里的地全都托管出去了。

  5个村托管了近420公顷土地,又联合贷了30万元的贷款,将各村的生产器具都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秋收后联盟仅留每0.067公顷40元的托管费,其余收益全部返还给群众,村里人这种托管模式成为“保姆式”托管。

  40元的托管费,其中10元用来发放田间管理员的工资,30元充到各村村集体经济的账户,集体经济一部分用来村子的产业发展,一部分用来缴纳群众的医疗保险、水费。

  种地还是个技术活,联盟聘请了各村种地的“老把式”,成为田间管理员,苗培荣就是其中一员,什么时候下种、怎么撒种子……

  与此同时,地里该怎么施肥,一公顷地该下多少公斤种子,还得靠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的技术人员指导。“‘土专家’+新型种植技术,强强联合不愁咱地不丰收!”从翻地平整开始,三角城村党支部书记陈世云天天往地里跑。

  “刚开始我们动员大家托管地的时候,有群众觉得不太靠谱,不想参与进来。”黄草掌村党支部书记才郎本笑着说,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时不时上门当说客,就是为了群众多一份收益。

  党支部书记一一上门给不愿意托管的群众讲政策,今年实行“大田”托管后,种子有补助、去杂有补助、托管有补助,还能增加收入,听到这些大家心动了。

  “自己的地不用自己种,这几天我在地里连人带车务工,每天将近有300元的收入。”正在地里忙活的金右海给记者算了笔账,这笔钱可比他外出打工挣得容易多了,将地托管后,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金右海直说这地托管的好。

  “大田”托管经营,还帮西岔村村民解决了一件难事。

  西岔村原本在山区,2007年搬迁至离县城几公里的地方,人搬下来了,村里人的地还是在原处,这些地都在脑山地区,农民撒上种子,基本就交给了“老天”。

  脑山地区的地产量不高,村里人都去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好多地成了荒地。“想种就去种,给多少钱都行。”听到村里要托管地,没有人不同意。

  “大田”托管经营,使得撂荒地少了,耕地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不用种地,村里人早早外出务工,每个月又多了一笔进项。

  5个村联盟开展土地托管经营,还得从三角城镇今年的发展思路说起,三角城镇围绕重点工作,在全镇开展产业联盟、文化联谊、综治联防、民生联保、项目联建,促使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

  “过年的时候,我们5个村和3个社区联合在一起,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开展文化联谊,效果非常好。”三角城镇副镇长安永顺笑着解释说,当时开展“丰收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社火比赛、美食展览、手工艺品展示,仅社火自愿参演人数就达到了700余人。

  “以往各村的人互相见了面,都不愿意打声招呼。但自从那次活动结束后,风气大改,团结得很,其他乡镇的人都非常羡慕我们。”在5个村党支部书记看来,文化联谊为开展土地托管经营,开了个好头。

  “我们计划将托管的地,打造成环湖北岸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最近我们正准备申办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今年,“大田”托管让三角城镇的群众多了份新期盼。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