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青春无悔——一场跨越十六年的支教接力
16年,109人,一年一年播下希望的火种。从2006年开始,河北大学先后派遣16批研究生支教团,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初来乍到,队员们对高原的生活并不适应,“风很大很凉,天气很干燥。”“站在学校的操场,能看到常年不化的雪山。”“9月就飘起了雪花,这在家乡从来没发生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困难,支教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前期培训、分科、教研、备课等准备工作,支教团队员承担起了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教学任务。他们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广受当地师生欢迎。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之际,支教团为学校和学生制作了一部冬奥宣传视频,从前期的策划、编导,到拍摄以及后期剪辑,支教团全程主导,视频成品得到北京冬奥组委会的认可,并在官方网站进行展播。寒假返校后,很多孩子第一句话就是关于冬奥会:“老师,我看冬奥会了!”“老师,我可喜欢谷爱凌了,你喜欢她吗?”“滑雪好酷啊……”支教队员们用实际行动,点燃了学生心中小小的冬奥梦。
一年的支教,不仅让支教团的队员们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让青春在奋斗和奉献中绽放出绚丽之花,薪火相传,青春无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支教老师裴得谦:海拔4300米,留下最珍贵记忆
我叫裴得谦,今年52岁。黄河源头,天上玛多。海拔43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就是我支教的地方。[详细] -
青藏高原上“放牛班的春天”
退休前,赵兴洲响应支教号召,两度远赴海拔37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支教。在那里,这位生物教师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音乐梦。[详细] -
上海六旬教师二赴高原 圆孩子“音乐梦”
“再次回到久治,我想在做好藏族学生音乐启蒙工作的同时,组建一支小乐队,未来我想带他们去上海参加音乐节,带他们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赵兴洲说。[详细] -
北京老师支教青海玉树 “三件事”感受最深
自2010年“4·14”玉树地震以来,北京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亿多元,用于玉树州的教育设施建设,刘海雅支教的“四高”,便是从对口支援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启动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