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海东 感受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魅力
图为黄河河流阶地。摄影:夏炎
这里是黄河孕育的四大文化之一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这里有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和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这里还诞生了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全县农民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这里便是青海省海东市。
2023年是海东撤地设市10周年。6月26日,由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承办的“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满怀对大美海东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团结故事的无限向往,记者走进本次活动的第一站——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
图为阿河滩地质文化村 摄影:夏炎
赋能乡村振兴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
作为撒拉族聚居村,阿河滩村同时汇集了撒拉族、回族、藏族、汉族等多元文化,是我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全力打造“阿河滩地质文化村”。该地质文化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地质文化特色,推进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理念。
据参与援建该村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绪教介绍,2022年10月24日,阿河滩地质文化村获中国地质学会批准,被评为目前最高级——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成为青海省首个、黄河流域首个、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首个地质文化村。该村坐落在黄河三级阶地上,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深入挖掘阿河滩村的地质科学元素,将乡村旅游与科普惠民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化隆全域地学旅游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空心古榆树内部景观 摄影:夏炎
800多岁空心古榆树的地质奥秘
漫步古村落,空心可坐的古榆树是难以错过的景致。古树直径约2.1米,高约10米,虽800多岁仍根深叶茂,因树心中空,故常有村民和游客在树中饮茶作乐,成为化隆八景之一。从不同角度看,古榆树形态各异。从东往西看,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北往南看,枝干酷似龙头;从西往东看,又像一只可爱的藏羚羊。
古榆树历经800多年,树木心材逐渐腐烂而成空心,但边材和树皮完好,保持了输送水和养分的能力。水分又从何而来呢?据了解,阿河滩村年降雨量仅444.8毫米,生态系统属于地下水支撑型植被生态系统。2.27万年前形成的古黄河砾石层中蕴含大量地下水,成为古树的重要水分来源。古树见证了阿河滩村的沧桑巨变,也成为阿河滩村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图为阿河滩清真寺 摄影:夏炎
民族融合的建筑艺术阿河滩清真寺
村中还有始建于1323年的集藏、汉、伊斯兰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阿河滩清真寺,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建筑结构全部以大青砖叠筑,均饰以飞檐翘脊,上覆大青瓦,瓦当雕有龙虎头面,房脊飞翘,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古代汉藏宫殿或寺庙特点。该寺建成以来,虽经历史沧桑、风侵雨蚀,仍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是研究伊斯兰教和撒拉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图为精致的撒拉族“女儿绣”作品 摄影:夏炎
阿河滩村,不仅有着黄河河曲、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古城墙、青铜器和彩陶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还有着精致的撒拉族刺绣、醇香的化隆拉面、丰盛诱人的传统“撒拉宴”……种种丰富的地质遗迹及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绝佳条件,也无声地对外讲述着阿河滩村的地质文化故事与古村落的前世今生,让人流连忘返。(中国西藏网 文/夏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恰金山下的“牧民新歌”
蓝天白云映衬下,岗察乡无垠草原上,成群牛羊构织出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在草原上焕发新光彩,生态畜牧业已是扬帆正“畜”发。 [详细] -
“青藏门户”海东市700万株绿植扮绿“河湟间”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此前发布消息,2023年,该省计划完成国土绿化400万亩,义务植树1500万株,开展4个省级“森林城镇”和6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详细] -
【和谐青海行】和谐藏寨,叩响幸福之门
牙扎村是一个藏汉混居村,藏族人口比例占85%。村庄依山而建,在现代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保留了原始藏式建筑风貌,整个村庄淳朴静谧,藏式风情浓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