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少杂多县改良治理黑土滩百万亩
29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生态保护站技术员尕玛达杰介绍,通过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黑土滩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澜沧江源园区累计实施黑土滩治理203.78万亩、退化草地改良166.5万亩。
图为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格赛村黑土滩治理情况现状航拍图。中新社发 马海龙 摄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坐拥“两江之源”,是河流澜沧江发源地和长江南源当曲河发源地,平均海拔4290米,是三江源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全区也处在玉树州杂多县境内。
尕玛达杰介绍,黑土滩、黑土坡是青海省地区主要的草原退化类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其形成过程主要为: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土层变薄,逐渐退化为沙砾滩。
图为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黑土滩治理对比。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据了解,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澜沧江源园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人民币),统筹实施黑土滩治理203.78万亩、沙化土地防治47.89万亩、鼠害防控3744.25万亩、虫害防控295万亩、森林有害生物防控7.9万亩、湿地保护82.08万亩、退化草地改良166.5万亩、人工种草11.5万亩、黑土坡治理7.7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
尕玛达杰说,几年来,澜沧江源园区草地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湿地面积扩大,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3.5%和20%,草原物种明显增加。
图为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格赛村黑土滩治理情况现状。刘洋 摄
据悉,澜沧江源园区通过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了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和协调性。对各类保护地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打破了各类保护地和各功能分区之间人为分割、互不融通的弊端。通过治理区治理前后对比,治理效果明显,使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显现了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实现了草原生态、生活“共赢”的发展新局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
经多年努力,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2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年草产量稳定在9000万吨以上。[详细] -
昔日黑土滩 今日换绿颜
如今,达日县作为青海推广黑土坡治理项目试点县,探索出了一套高寒退化草地黑土滩治理的达日经验,为全国高寒草甸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样板。[详细] -
从“黑土滩”变成了“生命绿”
像才多这样亲身经历了家乡草原从“黑”变绿的牧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悟深刻,他们要为了子孙后代的长久幸福,继续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