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对口援青:共绘黄南州发展新画卷
近日,30名被天津市滨海新区事业单位录取的青海省黄南籍高校毕业生,从三江之源启程,奔赴渤海之滨。
“2019年至今,共有两批次38名黄南籍高校毕业生赴滨海新区事业单位工作,这是津青促进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副州长宋建说。
“十四五”以来,天津援青在人才、产业、民生等方面的支援上持续加码,仅2021年和2022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79亿元,实施项目132个;2023年计划投入资金1.391亿元,实施项目45个。
智志共扶,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自来水通到家里面,硬化路铺到家门口。对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南州同仁市黄乃亥乡的村民来说,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在天津援青干部,同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吴浩的带领下,记者从同仁市区出发,驱车近1个小时,盘山道转了大大小小近100个弯,才到达黄乃亥乡群吾村。正逢一场秋雨,水泥路面被冲刷得更干净了。
“放在以前,像这样的天气根本没法出门。”黄乃亥乡副乡长才让扎西说。水和路,是困扰黄乃亥乡多年的两大难题。2019年,天津援青指挥部通过实施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随后又安排援建资金1500万元,实施连通黄乃亥乡1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群众出行也不再是难题。
解决了生活难题后,天津援青干部又将目光转向生产发展。在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天津援建项目投资建设的黑青稞生态种植基地里,正是青稞成熟的季节,从山头远眺,金灿灿的一片。
“今年又是黑青稞丰收的一年!”日秀玛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先卡加感慨,“这都得益于天津援青干部为我们带来了好项目。”2022年3月,经天津援青指挥部牵线搭桥,由天津经开区企业研发,相继开发出黑青稞桃酥、青稞燕麦营养麦片等精深加工产品,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收入。
泽库县500吨应急储备粮仓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缓解了当地应急储备粮储存仓库的不足;同仁市、尖扎县引进新型能源技术项目,解决了379户群众夜间照明问题……当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背后,天津援青印迹处处可见。
鱼渔兼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几天前,我们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的认证,正式成为国家级认证的胸痛中心!”援青干部、黄南州尖扎县人民医院院长冯华青兴奋地说。
2022年7月,天津援青“组团式”帮扶的5名医疗专家来到尖扎县人民医院,全方位提升医院的诊疗能力和工作效率。“胸痛中心高分通过认证,标志着尖扎县人民医院的重危患者救治能力取得很大提升。”冯华青说,这是帮扶团队来到青海后做成的一件大事。
为尖扎县人民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是援青专家们的共同目标。冯华青拿出一本“师带徒”培养方案,课程培训、定期考核、手术示教等时间节点清晰可见。“我们要在有限的帮扶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帮助本院医师提升诊疗能力。”冯华青说。
着眼黄南所需,尽天津所能。据统计,2022年,天津市精准选派外科、皮肤科、骨科等多个专业共21名紧缺急需的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全年诊疗患者1万余人次,完成手术300余例,其中复杂、重大疾病手术100余台,救治危重症病人100余人。
结对认亲,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
“您现在看到的这幅唐卡,讲述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唐蕃古道呈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在黄南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讲解员却军扎西向参观者介绍。
今年7月正式开馆、由天津出资援建的黄南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现场互动等方式,着力体现黄南历史、生态、文化等各领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之美。
通过实施“石榴籽计划”“春雨工程”,天津在促进津青两地民族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上下足功夫,从河海之滨天津到金色谷地黄南,处处可见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
来自雪域高原的青少年到天津现场观看中超联赛;天津地铁9号线变身“黄南微缩景区”,津门乘客通过乘坐“黄南号”沉浸式领略黄南风情……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们将精准强化帮扶力度,坚持‘黄南所需、天津所能’,在项目支援、智力支援、民生支援、产业支援、医教支援、交往交流交融六个方面再起新篇,全力打造天津对口援青工作升级版。”宋建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千里修“心”之旅——青海省黄南州先心病患儿赴津接受免费救治
日前,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22名先心病患者及家长,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火车抵达千里之外的天津。[详细] -
天津援青医生给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努力成为一颗颗优质的‘种子’,发挥‘一个带一群、一个帮一片’作用。”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宋建说,天津援青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为黄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详细] -
从渤海滨海到青藏高原:天津干部二度援青记
从滨海到高原、从海鲜烧烤到酥油糌粑、从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到只身远赴两千公里外……人们说,这算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了,但天津援青干部赵岩却不以为然,“这些困难,都不算困难。”[详细] -
天津援青十二载:特色产业开发助力高原乡村振兴
王鑫表示,天津援青时切实结合当地所需,希望充分利用当地粮食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规模化养殖,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带动本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详细] -
天津援青:“组团式”教育帮扶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在黄南州中学和黄南州民族高级中学同时开办三个“天津班”,150名学生进入天津班学习,真正实现了“把团队搬到青海”。[详细]

中国西藏网微博
中国西藏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