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通联世界,黄河源头筑起“新坐标”

发布时间:2023-10-31 16:22:00来源: 青海日报


检修人员检查摄像设备。


当地牧民享受到了5G信号带来的便捷。


黄河源头移动5G信号塔。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鹏 芈峤 摄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有一条河流被所有华夏儿女铭记于心,那就是黄河。千百年间随着黄河自青藏高原浩浩汤汤奔流入海,见证了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斩荆棘、辟蒿莱,胼手胝足创造美好家园;记录了炎黄子孙高擎智慧的火炬,世世代代不屈不挠创造黄河文明……

  翻阅历史不难发现,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黄河始终是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的魂。寻根问祖,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人们都在不间断找寻、探访黄河的源头。

  此时此刻,站在海拔48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约古宗列曲——黄河正源,在5G网络支撑下,打开信号满格的手机,轻点屏幕,一个标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的精准定位发往了全球各地。以强大祖国为后盾,以青海通信产业综合技术实力为支撑,千百年华夏儿女的寻根梦,在这一刻借助数字化变得轻松便捷。

  今天,“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的“数字版图”上,有了通讯定位“新坐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绿色图谱”上,有了生态数治“新坐标”;世代守护黄河源头、身处高原的牧民“生活手册”上,有了通联外界“新坐标”。黄河源头海拔高、居山洼、路难行,但现在并不“遥远”……

  通联世界,站在源头

  为黄河文明与生态保护发声

  进入21世纪,一个地区能实现手机实时5G信号满格,不仅代表着开放与沟通,更代表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已丈量至此,这里不再与世隔绝,而是实现了与世界的相连。

  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约古宗列曲位于三江源最核心保护区,这里山大沟深,平均海拔达5000米,从曲麻莱县城出发在8个小时的行车路中,道路若有若无颠簸难行,随处可见成群的野生动物,不是熟识道路的向导带路,很难找到黄河源头。

  寻访黄河源头,绝对可以用“跋山涉水”四个字来形容。驶过千山,站在约古宗列曲,看着眼前写有“黄河源”三个大字的石碑,拿起手机,将“黄河文明之源”的文字和定位传送出去之时,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河文明借助5G网络实现了与世界对话,中华儿女不论漂泊多远,只要打开网络就能看到黄河之源,而家就在这里……”同行的媒体团队现场做起了直播。

  这里是黄河文明的源头,这里是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藏羚羊、雪豹、兔狲等珍惜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乐土,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同时,这里还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今年8月,黄河正源筑起5G基站,实现周边5公里的5G网络覆盖。也就是当月,我们通过基站传输回来的画面,看到了200多只岩羊在源头活动,得到了珍贵的监测数据。”9月23日,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曲达朋措手指轻点鼠标,借助“江源之窗”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时观察着黄河正源的现场画面。

  “江源之窗”平台是玉树州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打造的对三江源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可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高清的视频观测、监测网络体系,是青海省生态数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桑珠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黄河源头、长江源头等地的生态监测监控体系一直空缺。这对我们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全面监测造成了阻碍,好在今年8月,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黄河源头和长江南源5G网络建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拓展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通过玉树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的共同努力,“江源之窗”平台观测点位已增加到40个,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监测收集到了大量视频数据,同时掌握的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检测数据越发丰富。

  就此,青海生态领域专家表示,三江源头5G基站的架设,不仅填补了源头地区生态监测的空白,减轻了高海拔地区生态管护人员监管的工作量,提高了生态数治效率,最重要的是黄河源头的生态画面实现了与全世界的实时共享,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经得起全世界的远程检验,青海有能力、有信心守护好“中华水塔”!

  国之大者,青海绘就

  “中华水塔”“数治”新画卷

  9月25日上午,家住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的生态管护员尼玛吾色,接到玉树州生态环境局的电话,希望尽快前往黄河源头确认镜头中的白色物品是否是垃圾,尽快处理,不要污染水源。

  尼玛吾色立马动身,骑着摩托车前往水源地,经过现场电话连线确认,白色物品是野生动物的毛发并非垃圾……

  自从黄河源头架起了5G基站,安置了观测摄像头,像这样的紧急电话,尼玛吾色一个星期总会接到几通。有时是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有时是去捡拾垃圾,还有时是传达生态管护精神。

  “以前这里与世隔绝,出现任何问题只能骑着摩托车到有通讯信号的地方再汇报,一来二去耽误时间,现在好了,5G信号覆盖,管护工作能及时上传下达。”尼玛吾色说。

  通讯领域专家公开表明,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新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科学保护、系统治理提供支撑,也能够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式。

  现代化技术的介入强化了数字与环境监管业务的融合,有效弥补了人力巡护实地调查反应慢、成本高、覆盖面窄的短板,最终提高源头生态管护效率。但青海生态“数治”的脚步并不止于此,离黄河源头几百公里外的玉树州生态环境局“江源之窗”平台正是将源头40个生态站点汇聚于此的核心“数字大脑”。

  桑珠介绍:“将各个生态站点接入‘江源之窗’,实现了我们对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初步掌握了藏羚羊、雪豹、黑颈鹤、欧亚水獭等居住环境状况、生态习性变化等情况,为三江源地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现场观测分析新手段。”

  正是有了数字化,以前单靠人力难以收集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一手资料,现在已经可以实时收集并上云入库,但是在海量数据面前,一个平台的算力和分析才是对“数治”的真正考验。

  青海移动计划建设部总经理范增震介绍:“今年,由青海移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和华为联合申报的《千兆光网+移动云+X守护“中华水塔”三江源,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从全国161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该案例中我们提出了‘五新’千兆光网+移动云+X的创新理念,从精准的数据感知层、超宽超快的网络接入和传输层以及智能存储计算和应用层三个维度,助力青海打造三江源生态信息监测系统。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智能敏捷、绿色零碳、算网协同、安全可靠四个方面的创新。”

  另外,青海省通信管理局还要求青海移动等通信公司加速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及千兆光网的建设工作,这一举措使得三江源生态监测点位运行时延整体降低20%-40%,可靠性高达99.999%。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移动千兆光网带宽提升后,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控中心一台电脑、一张大屏,就可以实时掌握三江源区域生态治理的信息。

  不仅如此,目前青海已通过移动云的AI分析能力,提出生态保护的方案策略,对生态事件起到预警作用。另外,针对青海实际的各种数治化运用也在加紧实验上马。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也提出,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多年来,青海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加快政策落地,已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从人工处置到智能监测,从被动“应答”到主动预警。

  信息红利,开启源头百姓

  “数字化”现代新生活

  还未入冬,平均海拔5000米的约古宗列曲黄河源头附近的草原上已经飘起了雪,一顶帐篷孤零零地坐落在这里。

  “自从移动公司架设了基站,我们终于可以在这里上网、看视频了。”生态管护员尕玛银巴围着炉火拿着手机享受着闲暇时刻。

  与其他省市不同,这里只有短暂的春季和漫长的冬季。再过不久这里将迎来大半年的大雪封山期。但是,有了5G基站,人在源头坐,同样能够实时“在线”。

  “5G网络覆盖后,我们采挖的虫草、自产的牦牛肉、乳制品直接通过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销往外地,大大提升了玉树当地特产的知名度,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在外地的亲友联系。”说起网络覆盖带来的改变,曲麻莱县麻多乡牧民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5G网络的覆盖,不仅改变了源头地区与世隔绝的近况,还拉近了当地百姓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移动玉树分公司员工祁海顺说:“今年5月,我们认领了长江源头和黄河源头网络覆盖任务,在网络覆盖同时还在两个源头各建起一座12米高的观测塔并配备云台摄像机,沿途道路积雪,高寒缺氧,其中一部分山路车辆无法通行,建站物资靠牦牛驮甚至人扛的方式搬运,这里时常遭遇暴风雪。虽然当时建设不易,但是现在看着源头百姓的新生活,一切都觉得值得。”

  近年来,玉树州从三江源头入手逐步提升牧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解决了村庄4G/5G网络信号覆盖问题。并通过推进网络帮扶,缩小了“数字鸿沟”,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的玉树,5G网络不仅仅打造了一张生态环保的新名片,更帮助三江源国家公园腹地的百姓从扶贫变为了扶智。

  祁海顺说:“去年玉树移动联合四川广元移动建设了玉树州第一家本地学校与异地办学学校同步课堂项目,利用信息化技术协助解决玉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使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及时通过信息化平台接受优质教学资源。”

  数字改变生活,数字赋能青海。在数字化的征程上,青海还将继续发力……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