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乡愁”——故乡的电与灯

发布时间:2024-02-22 15:15:00来源: 香格里拉网

  灯是明亮的,照亮路人“归途”,也点亮最简单的幸福。

  说到灯,就不得不说到电。作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故乡的水电站发电量是由冬夏交替的水量决定的。让人感到不满足的是,过年在冬季,错过让人魂牵梦绕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家常便饭”,疯狂加装稳压器、升压器,在“弱电”与“强电”中斡旋,一代人终究有些难以释怀。

  开放式的火塘是一代人的记忆。伴着黑黢黢的茶壶冒出的热气,火塘里的柴火散发着微弱的光,房梁上的灯泡亦如此。你听,收音机里的广播播成了慢四拍、电磨的轰鸣声高高低低……日复一日,电力始终没有好起来。

  有一年,为提前碾好过年的米面,父亲整夜蹲守在河边的水磨房里,伴着鸡鸣才迟迟而归,一脸疲倦却又如释重负。

  学会习惯就好。好些年,乡亲们早已习惯了与“弱电”为伍。只要还能磨出白花花的面粉、铮亮饱满的大米,生活与往常一样,知足而不富足,日子还是那样简单却又满足。

  九十年代以后,一波接一波的农村电网改造开始席卷广大农村,故乡亦如此。电灯越来越亮了,柴火的光再也遮盖不了灯光,满场春晚再不用来回“博弈”,百姓的生活像灯光一样,变得越来越好了。

  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的、放映机取代了录音机,冰箱、冰柜等电器设备轮番上场。“强电”的强势上线,故乡的“弱电”发电厂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的某个瞬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光照亮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像汹涌奔腾的金沙江水,带走了一辈又一辈人,连同那些记忆,消散在了人世间。

  如今,发展中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没有了泥巴路、没有了黄牛车、没有了二八大杠、更没有了那些曾熟悉的面孔……

  深夜,故乡的太阳能路灯明亮晃眼,照亮着行人斑驳的身影。

  而今的故乡,在党中央的光辉照耀下,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只是记忆中那些关于电与灯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成为了一生的眷恋。

(责编: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香格里拉青年志愿者节日期间开展春节志愿服务

    春节期间,志愿者每天到独克宗古城志愿服务站为游客提供供氧、热水、寄存物品等服务,还向游客提供游玩香格里拉建议,并在人流聚集地段值守到22:00,为游客提供安心暖心的服务。[详细]
  • 喜看新春新变化

    今年春节假期已结束,记者和身边的朋友聊起过年期间的故事,群众衣食住行的变化体现了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让人增添了满满的幸福感。[详细]
  • 跃上潮头满目新

    从“老旧破”到“新绿美”,从“臭水沟”到“后花园”,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迪庆州的城镇风貌迎来了美丽蝶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