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周末书荐】《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

发布时间:2022-02-21 08:39:00来源: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张小平,汉族,1942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宾县。高级记者。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1995年7月至2001年7月作为中直机关援藏干部,任西藏广播电影电视厅副厅长。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19年9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新闻生涯以民族、宗教、涉藏领域为主。曾先后40余次进藏,足迹遍及西藏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涉藏州县。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作为登山记者,前往西藏珠穆朗玛峰和纳木那尼峰采访国际登山活动。著有《雪域在召唤——世界屋脊见闻录》《民族宣传散论》《天上西藏》等。

  《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前言

  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事业与生活的起点,她谱写了我人生的主旋律,造就了我的青春与梦想。

  从1960年夏天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语到现在,60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生命和足迹早已与西藏融为一体。这期间,我先后40余次进入“世界屋脊”,走遍了西藏的主要地区。与此同时,我还先后踏访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个省的各涉藏州县,对藏民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1999 年夏天,我首次到达甘肃敦煌石窟,了解了早期藏民族的文化形态、宗教特色和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使我对藏民族的认识有了历史性的升华。从1995年到2001年连续6年的援藏生活,更使我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近距离和深层次地观察西藏和感受西藏。加之多年来对境内外有关涉藏问题相关资料的积累和研究,以及对中央的西藏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使我在涉藏问题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言权。这一切,使我对西藏的关注与日俱增。西藏的发展变化,中央的治藏方略,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西藏的色彩和情调,每天都在我的视野之中。

  涉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敏感而热门的话题,青藏高原因而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地区之一。百余年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屋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迁震动了全世界,也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话题。思考和记录这一历史性变革,并将其留给今人与后人,是人民记者的天职。能够从事这样的事业是我的幸运。我对自己记录和思考今日西藏的定位是:把一个真实的西藏展现给世人,把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西藏告诉全世界。

  从1960年到2020年,是我与西藏相依相伴的60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年代。

  1960—1965 年,我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我的西藏人生就此展开。

  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西藏和藏语文在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也因此在传媒工作的岗位上发挥专长,有机会长期从事民族、宗教、统战,特别是涉藏媒体的传播工作。还曾多次进入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涉藏工作重点省,成为有幸直接见证西藏和涉藏州县当代发展,并长期从事报道和研究涉藏问题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之一。

  由于职业的需要,加之从1958 年在北京101中学开始养成的习惯,每次进入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我都坚持写日记。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几十本。可以说,这是我的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近代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新闻记者以及众多的朝圣者、旅游者撰写过大量有关西藏的论著和游记。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西藏的视角和感悟。

  学习藏语文,走进涉藏领域,为西藏奉献一生,是我今生的机遇与抉择。作为终生为西藏的发展、进步而工作的一名中国新闻工作者,在我从事涉藏传播事业50余年的时候,用我的经历与视角,记述我与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半个多世纪,记述我对西藏60年的跟踪与思考,并公之于世,是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情。

  现在读者看到的就是我在西藏与涉藏工作重点省的日记选编,其中也包括在内地和海外参与的和涉藏有关事务的记录。

  谨以此书献给哺育我成长的祖国和人民,献给我可敬可爱的西藏父老乡亲,献给我深深眷恋的这片高天厚士,献给海内外一切关注西藏、热爱西藏、愿意了解一个真实西藏的人们。

  日记选编

  1960年8月25日

  揭晓:中央民族学院!

  上午终于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考取中央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

  我感到无比兴奋和幸福。从此,我将走上民族工作的岗位,将把毕生精力献给壮丽的民族事业,将同西藏人民一起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我感到这个工作崇高而又艰巨,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要懂得党的民族政策,要防止大汉族主义思想情绪,同时要有献身精神。因为藏族地区还较不稳定,工作中还是有危险的。要为藏族人民服务,就要不考虑这些,在必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央民族学院条件很好!党花了很大力量办好这所学校。作为新学生的我,有决心学好,不辜负党的期望。  

  1963年2月25日

  西藏,我来了!

  翻过海拔5200 米的唐古拉山口就进入西藏了。几年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这里藏族同胞较多了。人民生活贫困,衣服破旧,满身油污。男子留长一条或小辫数条。高原的早晨极冷,但太阳升起后温度又骤然上升。我基本上经受住了考验。几天来情绪高,食欲旺盛,谈笑风生。我知道,情绪是胜利的催化剂。

  漆黑夜里白茫茫,沙漠雪山放眼望。

  祖国大地任我走,一心直奔新西藏。

  祖国男儿志四方,理想花朵正待放。

  青春年少欲何为?发奋图强建边疆。

  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今天在拉萨成立。西藏在欢笑。西藏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欢乐的日子,百万农奴欢呼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欢呼西藏人民大革命胜利者的大会——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在盼望着自己当家作主的日子,盼望着自己真正做主人的日子。今天,这个日子来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使这个日子提前到来。

  这些天来,报纸、广播电台都在介绍着西藏奇迹般的历史,描绘着西藏光辉灿烂的未来,电台中响彻着翻身农奴的歌声,电影中展现着西藏高原绚烂多彩的风貌……

  我的心,飞到了西藏,飞到了拉萨,飞到了藏族劳动人民中间,我不止一次地回忆起在西藏生活的日子,回忆起在西藏劳动人民中生活的日日夜夜,我为藏族人民的这个历史性的日子欢呼,为西藏人民的新时代欢呼。

  五年前,我怀着对农奴主的仇恨走进了中央民族学院的大门,开始了藏语的学习,现在,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为人民服务,为藏族劳动人民服务。虽然目前我还不能踏上西藏大地,还不能直接生活在藏族人民中间,但是,我要永远胸怀世界,胸怀祖国,胸怀西藏,做党的忠实宣传员,做党的喉舌,为了藏族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毕生的力量。

  在走向革命工作岗位的前夕,我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坚决服从分配,不讲价钱,不讲条件,放在哪里,在哪里扎根。在最近的几年为一生的革命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不辜负党对我16年的教育和希望。

  西藏自治区成立,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这两件大事预示着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接班的时刻己经到来。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1日)

风卷残云满眼春,高原巨变惊观音,

神地圣境平地起,红旗笑语暖我心。

任凭恶浪乌云滚,不怕妖言惑人心,

西藏巍然边陲立,百万农奴握大印。

六年胜过一千春,翻身儿女掌乾坤,

万众欢呼毛泽东,哪有叛徒喇嘛份?

喜马拉雅势雄浑,雅鲁藏布江涛滚,

历史新篇再起步,接班儿女最振奋!

  1974年8月7日

  早饭后,借上铺盖,与热地书记乘地委汽车赴红旗公社。一路上,草场如绿色地毯展现在眼前,牛羊如云朵般在天边游动。途中,汽车两次陷入沼泽,至下午1时到达公社水利工地。

  热情淳朴的藏族牧民,一与他们接触,就感到自己与他们差距很大。这些勤劳的藏胞,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以极其简单艰苦的方式放牧着牛羊,创造着人类的历史,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劳动之余见他们在熟练地揉皮子,揉皮板上下挥动,皮子在手中、脚下自如地翻转。

  这里放牧的是山羊。每天挤奶3次,主要是做酸奶,挤奶时将羊拴成一排,逐个用手挤。

  与地委办事组封副组长商谈工作。后找公社两个生产队副队长谈情况,著名的多吉书记的事迹令人感动。

  晚上与老贫牧孔度交谈,结束后我用藏语对帐篷中的群众讲了话,他们都很感动,有的说我是藏族。老人对比新旧社会,说明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他说,旧社会地方政府来人遭殃,现在中央干部下来和大家坐在一起交谈,这在过去不可想象;过去藏兵来了,妇女遭殃,现在解放军来了,秋毫不犯。他说能和我交谈感到无比愉快、高兴。

  牧区住帐篷,一个帐篷里住三四家,均挤睡在一起,我今晚也如此。与翻译韩卫东住在一个有10个藏族女孩住的帐篷里,她们十分热情,把最好的地方给我们腾出,而她们却蜷缩在简单的毛制氆氇中入睡。

  西藏的生活、生产水平仍很落后,对此我十分不安。我们只有努力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步伐,才能对得起西藏历史的创造者——藏族百万翻身农奴。  

  1980年7月18日

  难忘的亚东一天。

  县里派丹增卓玛陪我去切玛公社二队采访,后又步行5里去春丕公社。这里是历史上的交通要塞,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外国的影响很深,且处处可见。

  亚东人酷爱喝甜茶、白酒,如同爱喝青稞酒、酥油茶一样。他们把内地叫“美界”(“祖国”之意),把亚东及其以北地方叫 “博”,把不丹人称“ 竺巴”,’,称尼泊尔人为“柏巴”。当地语言中60%以上与不丹、锡金语接近。翻过东西两座山即为不丹和锡金,一般几小时即可到达。此地与乃堆拉山口极近,有国防公路和军事设施。

  这里山花遍野,野果俯拾皆是,亚东河在山谷中轰鸣,两岸青山,水中绿洲,使人如临仙境。

  这里的房屋宽大,一般三层,有客房、卧室、佛堂、伙房、肉库、仓库,粮库有泥土层相隔,可防潮。房墙有2尺半厚,为石结构,中夯阿嘎土,窗台极宽,可防地震。这里是地震多发区,时有地震发生,地震出现时,人站在窗台上即可,即使屋架倒塌,墙也不会倒。

  这里家家是花园,果树很多。现在苹果已挂满枝头,红黄相交,果枝低垂;菜园中莴笋、蚕豆、韭菜、葱等长势极好;还有温室,黄瓜、辣椒都已结果。

  这里依山傍水,花红树绿,实为西藏佳境。历史上英、印对此垂诞三尺,确有缘由。

  这里风俗习惯极为有趣,喝团结酒,行火葬。洗澡时先烧红石头,然后将热石头投入盛有凉水的木盆中,水变热后即可洗澡。居民家中的青铜器皿和清代瓷器极多。

  亚东是中国的边陲,亚东风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当地汉族居民也不少,至今下司马还有 “刘先生”,汉藏联姻的子女名字也很有趣,如“姐姐五女”等。

  群众对党的政策极为拥护,普遍认为给了他们自由和主动权。

  雨中亚东,郁郁葱葱。在雨中先后走进许多居民家中,感触颇多,可谓是西藏之行大开眼界的一天。

  1998年4月27日

  上午到昌都老城区看街道,去强巴林寺看帕巴拉主寺及下榻处。

  下午看昌都两河汇流处,选渡江作战外景地,并看阿沛住过的总督府及王其梅住处,拍摄资料。

  上午给阴书记打电话,他十分高兴,并提供选景线索。

  晚上与杨松畅谈。他在西藏问题上很有见解。要点是:电视剧要讲清西藏和平解放是历史的必然,不要附和西方观点,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江泽民说,克林顿不知道西藏有封建农奴制度,说明我们宣传不够,要在电视剧中充分表现农奴制度的残酷与落后;西藏不是美国,不能搞民族保留地,不能把人当野兽一样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西藏要发展;西藏的实践是最好的继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只有发展,只有融入现代意识,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取得自己的地位,否则就无生命力可言;昌都投资3亿元,1.5亿元用于搞安居工程,干事业不一定要人理解,关键是成果;西藏必须发展,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工业也要发展适合西藏的门类,不是绝对不能发展。

  昌都变化很大,一幢17层的西藏最高建筑——农行大楼及配套宿舍等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在两河口高高耸立。

  2014年7月26日

  应援藏干部、齐齐哈尔大学党委书记李海红的邀请,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该校召开的 “援藏工作20周年研讨会”上作“关于援藏工作和西藏发展的几点思考”的发言。谈到了关于“援藏”和“援藏干部”的概念、关于“援藏工作”与“治藏方略”、关于援藏工作的思路等几个问题。

  我在发言中还就援藏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强援藏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要提倡援藏干部继承和发扬 “老西藏精神”,在援藏全过程中认真学习西藏历史、文化与宗教的基本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还要学习一些藏语。这是援藏干部更好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从实际出发开展西藏工作的重要知识、政策和语言基础。

  2.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要有西藏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援藏不要照搬与内地一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样式(包括城镇规划、房屋建设、地名设置等),要突出开发地方优势,经济发展不要搞大而全。要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各项工作继续 “慎重稳进”;要在援藏工作中注入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加强对当地干部群众的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援藏干部在当地不要搞援藏纪念碑、纪念牌之类的东西,援藏建筑上的标记也要十分慎重。

  3.定期轮换和长期建藏要结合起来。现在的援藏干部制度还处在一个正在实施、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之中,这一制度肯定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对干部在藏年限、管理使用制度等还要继续探索。建议在实施“定期轮换”制度的同时,也要倡导“长期建藏”的“老西藏精神”。

  4.建议中组部、统战部、西藏自治区等有关职能部门和机构,注意重视发挥历届援藏干部的作用,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机制,适当组织相关活动(包括进藏考察、研讨等),经常听取大家对西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许多援藏战友参加了这个研讨会。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会长范小建到会讲话,并特意看望我,同我热情交谈。小建会长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的儿子,他本人也是一位“老西藏”,这也使我们的谈话变得更加亲切和坦诚。

  2019年9月29日

  返回北京。

  上午去台里,在老干部处小熊那里领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手捧这沉甸甸的纪念章,心里很不平静。70年前的1949年,我7岁,刚刚上小学,在东四宽街全民小学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70年来,作为在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一代,我经历了70年来共和国经历的一切。少年时代,我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传统的长期熏陶;101中教育的影响跟随了我一生,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基本上懂得了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中央民族学院的学习,坚定了我为西藏人民的幸福和西藏的发展奋斗的决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家意识形态中枢的大环境和大平台,为我的新闻工作之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使我在涉藏领域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经受了更多的锻炼和考验,成为一名较为熟悉西藏和涉藏问题的新闻工作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党和国家的厚爱与认可,使我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继续走进西藏、感受西藏、传播西藏,尽我的微薄之力,为国家的涉藏工作作出我最后的奉献。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