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到黄河源去

陈晓 发布时间:2018-01-05 16:19:00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人类要和河流发生关系,就必须了解河流的源头在哪里。”要是以这个答案来看,黄河绝对值得追寻源头。

关于河源的想象力

黄河源位于青海东北部的果洛藏区。从西宁出发前往三江源地区,黄河是第一条可以追溯源头的河流。自古以来,对河流源头的探寻是探险家们开疆辟土的重要内容。每条大河的源头,都是探险界的一座圣杯。我在旅途中遇到一位对河流有极大热情的探险家——他每年花大量时间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人烟罕至的地方观测河流,黄色越野车的后备箱里堆满了锅碗瓢盆、炉灶给养,车顶上还绑着漂流的皮艇。河滩地多是砾石,车行其中难免摇摆,远看像一艘荒野之舟,摇晃在宛如波浪起伏的群山间。我希望了解他如此痴迷于拜访河流的源头,仅仅出自探险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是别有深意。他给了我一个非常理所当然的回答:“人类要和河流发生关系,就必须了解河流的源头在哪里。”

要是以这个答案看,黄河绝对值得追寻源头。这条北方第一大河,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荒原上破土而出,百转千回。先由西向东流入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再折向西流入青海省,又北上而后东流入海,全长约5464公里,与75.2443万平方公里流域上的中国人毗邻而居。历史上,它在中下游有过多次让人猝不及防的改道,冲垮良田,湮没城市。尤其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黄河决漫堤后堵口迟迟不能合拢,成为让统治者束手无策的大麻烦。后来乾隆专赋河源诗一首,痛陈这条河流的福祉与灾难:“唯岳曰有五,唯渎曰有四。四渎河居一,宏功赞天地。金堤护九曲,迩年每有事。瓠子计已竭,灵源致虔祭。因遣侍卫往,穷源命必至。”

青海省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摄于1986年)
青海省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摄于1986年)

当乾隆皇帝苦于无法在现实中应付这条脾气乖张善变的河流,他只能求诸一些精神上的解决之道。黄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它在下游表现出的暴烈的生命力,是否能通过了解上游而得到抑制?因此乾隆皇帝派大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到青海河源告祭河神,并要求他将河源的地理情况“据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

在乾隆皇帝派人去黄河源头一探究竟之前,历朝都有对黄河源头探索的记载,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山川河流的认识水平。其中最有想象力的当属西汉张骞。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完成了与西域各国联系的政治任务,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他遍查西域各主要河流,并对河流的走向和联系进行了合理想象。《河源志》中记载:“汉使张骞持节,道西域,度玉门,见二水交流,发葱岭,趋于阗,汇盐泽,伏流千里,至积石而再出。”积石就是阿尼玛卿山——在隋唐之前,阿尼玛卿被认为是黄河的发源地。而张骞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大胆的推论。他通西域时路过罗布泊,发现不管塔里木河的水如何丰枯,注入罗布泊后其水位都没有大的变化,于是他认定罗布泊之所以丰枯不盈缩,是因为河水流入罗布泊后,藏入地下,形成一条1000多公里的暗流,最后在阿尼玛卿附近溢出,因此黄河真正的源头在塔里木河上游。这就是史书中盛行良久的黄河“重源说”。即便后来到隋唐时期,古人对黄河源的认识已经从阿尼玛卿山推进到了星宿海,但一个通行的观点仍然是星宿海与蒲昌海(罗布泊)是相通的——黄河源于西域,伏流于蒲昌海,东南潜行沙碛千五百。

阿弥达到青海后,不仅按传统在星宿海祭祀了河源,还对星宿海以西300里处的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按照指南针绘就了新的黄河源图,呈给乾隆皇帝。在这张图上,古人对黄河源的探寻已经从星宿海区域推进到了一条河流——“阿勒坦郭勒”。在蒙古语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阿弥达的考察确定此河为黄河上源,回环300余里穿入星宿海,从这里一路往西南,流至贵德。这个结果已经很接近今天对黄河源的认识。阿勒坦郭勒被认为可能是如今星宿海上源的南部支流卡日曲,在现代科考史上,它是黄河源头的有力竞争者,并曾在1978年青海省主办的源头考察中荣膺黄河正源。

但在1782年,当阿弥达将阿勒坦郭勒绘进新的黄河源区地图时,既标志着古人对河源的认识有突破性的推进,也标志着古人对这条河流从何而来的认识到此为止了。展开河源区的地图,会看到长长短短、密密麻麻的曲线,代表着源区如蛛网密布的河流。越进入上游,越是河滩遍地,支流纵横,每一条曲线都连接着深不见底的高山峡谷。要想从中分辨出哪一条才是黄河的第一股水流,如果不掌握准确测量河流长度、流速、流量的现代科考工具,是难以更进一步的。黄河的探源由好奇心和想象力主宰的冷兵器时代,转入由万能表、GPS、流速仪等工具主宰的现代科考时代。

历代探险者、科学家在荒原上对一条河流持续、艰苦的英雄式追寻,最终都是通向平民时代的一块块奠基石。当未知的世界被一个人认识的时候,最终要被所有人认识。2014年7月,我们从西宁出发,踏上了溯源黄河的路。

(责编: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