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冻土热血

段建平 发布时间:2018-07-18 16:13:00来源: 西藏日报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秋,对我来说,那是收获的季节,我结束了紧张的军校生活,带着全优学员的证书和青春的激情,主动要求回到我曾经战斗过的魂牵梦绕的青藏线。

青藏高原风采依旧。那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茫茫戈壁,向我张开了温暖的怀抱。我又踏进了那个熟悉的军营,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战友和首长,我们诉说着难忘的别离之情,我们享受着久别重逢的欢乐。

虽然30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场景仍历历在目,已经烙在了我脑海的深处。

我眷恋青藏线,因为那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屋脊”。那大漠的荒芜确实罕见人烟,却时常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观,让在这里生活、战斗的人们产生似醉似醒的梦幻;雪山的静怡确实美不胜收,却时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雪崩,给经历过的幸存者心存敬畏自然的感叹。

这里,有最壮观的山川河流;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最朴实的西藏人民。这里的蓝天、白云、皑皑的雪峰、辽阔的草原,造就了独特的高原风情,既诱惑又迷人。

我回到了部队任司务长。连队的生活热闹而非凡,紧张而忙碌,作为连队的年轻“管家”,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好在炊事班长洪明世是一个有着近15年军龄的老兵,他不但有过硬军人的好作风,而且还有一手烹饪的好技术、一套带兵的好办法,成为我工作上得力的好帮手。

班里的老兵罗春荣、黄生禄和新兵马平、蒋联平、方开义、杜学义,他们都能独当一面,工作认真负责,互相配合得非常默契。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炊事班当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也光荣地参加了团里召开的先进工作者代表座谈会。那时的我,好像找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人生舞台,从不知道疲惫,总有释放不完的梦想和激情。

当时的格尔木城并不繁华,团队住的大都是平房,这里气候恶劣,肆虐的狂风喜怒无常。每天早上起床,往窗外望去,远远地只能看到土黄色的大地和连绵起伏的群山,却不见一丝的绿色。有时连队出早操,迎面突然而来的狂风,让人瞬间喘不过气来。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从没有看到过一位因怕吃苦而退缩、而胆怯的青藏线军人。那是什么赋予了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这里数年甚至终其一生,坚守着这片厚重文化滋养的神圣土地的决心和勇气?是青藏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高原军人无私的忠诚和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

我所在的青藏兵站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高原军人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是一部真正的壮美的史诗画卷。自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以来,先后有780多名官兵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这个英雄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火红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化作雪线军魂英勇刚毅的不朽精神丰碑。

在牺牲的军人中,既有“献了青春献儿孙”的师团职军官,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年轻普通士兵,他们生前都有许多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

我想写一写我所熟悉的我连战士郭群群。

郭群群是1978年底入伍的陕西户县人,家就住在大山的深处,他的入伍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喜悦和荣耀,也给他的贫困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在战友们的眼里,郭群群是那么的简朴、憨厚、勤奋和努力,他把自己那点微薄的津贴费,都寄给了他含辛茹苦的老母亲。他的驾驶技术是一流的,郭群群最大的梦想就是退伍回乡之后,凭借自己过硬的驾驶技术,让年迈的老母亲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战友们都特别喜欢这个上进的郭群群。入伍4年多的郭群群第一次休探亲假,而且是准备回家成亲。那几天,郭群群特意穿上一套崭新的军装,鲜艳的领章帽徽辉映着郭群群青春的脸庞,洋溢着激情的风采。我们说他真像一个新郎官,他腼腆的一笑,那朵“高原红”显得更加的灿烂。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柴油叔叔

    柴油叔叔是我们乡的驾驶员,叫他柴油叔叔是因为他力大无比,用大家的话说,比汽油劲大。[详细]
  • 四十年里的拉萨

    我的拉萨,四十年里的拉萨,鲜花围着你,锅庄跳给你,一起一伏的身躯,双手合十的虔诚,再远的大漠荒山挡不住神圣的向往。[详细]
  • 马帮的传说

    1906年的一天,村子里的肯公家诞下一名男婴,他就是后来成为当地著名僧商的拉茸楚陈,被尊称为“肯公聪本”。他在云南迪庆雪域高原甚至西藏的昌都等地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