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仁增桑姆:“用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就没有西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这是一位84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1935年6月,仁增桑姆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卡麦乡塘麦村出生,之后尝尽了旧西藏的各种折磨。
1954年,仁增桑姆进入江孜县建筑公司,从事保管员工作,次年被派至紫金嘎西学校进行学习。在校期间,因表现优异,仁增桑姆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至1959年,仁增桑姆赴中央民族学院进行了为期3年的学习。
“这是共产党给我的机会,我只有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才能报答党的恩情。”仁增桑姆说,学习回来后,她先后在当时的龙马区、卡麦区、江热区从事藏汉翻译工作。
“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要用一生去报答。”仁增桑姆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村务管理,引导乡亲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每年3月28日,村干部都会找到仁增桑姆,请她讲西藏的“昨天”,村民们也喜欢听她的“历史课”。
不忘“昨天”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仁增桑姆一说就是几十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60年,天堑变通途
当天涯海角成为咫尺之遥,当用双脚丈量大地成为“抬脚上车”即走,当美丽的湖水不再遥不可及,当巍峨的山峰不再不可跨越,路,改变了高原群众的出行方式和视野观念,改变了西藏。[详细] -
西藏山南:党的光辉照雪域 “藏南明珠”闪耀光彩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山南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详细] -
西藏芒康县发掘新“非遗”项目卤水桶制作技艺和盐民故居
近日,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文化资源普查员在加达村寻访民间艺人旦增赤列时,意外发掘了新的“非遗”项目——卤水桶制作技艺和盐民故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