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旺堆家的幸福时光
去年夏天,我在西藏自治区林芝旅行的时候认识了旺堆。旺堆是个马背上的藏族男孩,他只有14岁。他脸上特有的高原红,还有那淳朴简单的笑容,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手机相册里,还保存着他的照片。他握着缰绳,羞涩地笑着,在明媚的阳光里格外俊朗。
图为旺堆
遇见旺堆那天,是一个晴朗的中午。我跟随着旅行团大巴,行驶在林芝的山地草甸之间。湛蓝的天空,映衬着远处巍峨的雪山,连绵起伏的雪山、森林和草甸,组成了一幅绝美的西藏画卷。
水泥公路两边镶嵌着地毯一样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草甸上悠闲地吃草,似乎忘记了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一顶顶雪白的毡房,如同小蘑菇一样,点缀在这片青绿的草原上,如散落在人间的珍珠。眼前的宁静与安然,让你的思绪瞬间就凝固了,你只能呆呆地望着车窗,陷入遐想之中。
这幅美丽的高原画卷,不断从眼前滑过,让人沉醉。高原天气多变,刚才还阳光明媚,翻过一座大山后,瞬间又下起了冰雹。黑压压的天空,如低垂的幕布,让此时的高原蒙上了一丝神秘之色。乍雨乍晴的天气不断变换,沿途的风景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致。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别有一番韵味。
旅游大巴最终停靠在一个路边的补给点,我们将在这里休整两个小时。补给点免费给过往的旅游巴车提供方便。说起这个补给点,其实是一户藏区牧民的毡房。我观察到,补给点的毡房一共有四间,分别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和两个卧室。其中一个卧室特别大,我猜想这个卧室还有接待客人的功能。看管毡房的是一个藏族阿妈,听说她有三个儿子。
就在我们全团人下车,走近毡房参观的时候,不远处,飘来一阵马蹄声。三个追风少年,各自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没几分钟就从山那边跃到我们身边。“喳喳……”他们指挥着心爱的马匹,在我们前面的空地上展现自己马背上的英姿。大家被眼前的场面震撼了,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来拍摄,记录这美好的一刻。
拍照完毕,我主动邀请领头那个男孩合影留念。他微笑着答应了,完全没有面对陌生人时的羞涩。我听到他的小伙伴喊他旺堆,我很快就记住了他的名字。旺堆是一个朴实的藏家男孩。拍照的时候,他非常配合,还给我做了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
见我合照成功,其他团友也纷纷要求与旺堆合影。旺堆非常乐意,没有一点推辞的意思。或许他早已见惯了这种与游客打成一片的热闹场面。等所有人都合照结束了,他用标准的普通话问我们:“请问大家需要骑马吗?体验一下高原上的生活,只需20元。”
大家被他的真诚和友善感动了,又或许为了感激他的热情接待,有几个团友参与了这个体验项目。其实,这个骑马项目还是很值得体验的,而且价格也不贵。更重要的是,游客可以为旺堆家提供额外的经济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和旺堆似乎特别投缘,趁他闲下来的时候,我和他聊了起来。源于记者的敏感度,我特别好奇他现在的生活。旺堆说,随着藏区旅游的兴起,他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游客,普通话也说得很流利了,目前在镇子上念初中。这个毡房,是他家在牧场上的住所,其实他还有一个家在镇子上。
镇上的房子,是政府援建的。据了解,党和政府对这里的农牧民提供了很多援助,给他们统一在镇上建了安居房。这样,牧民们春夏季在牧区放牧,秋冬季就可以回到镇上居住,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
旺堆今年念初一,镇子上有民族中学,不用掏学费,国家还免费给孩子们提供食宿。目前实行双语教育,平时交流学习主要用藏语和普通话。怪不得旺堆的普通话基础很好!我问旺堆,今天怎么跑到牧区来了?他笑了,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他说,趁暑假的机会,和两个弟弟回牧场帮忙,怕阿妈在牧区太孤独了。说完这句话的时候,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和旺堆聊天的时候,他的阿妈正在打酥油茶,毡房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她做的奶渣、奶片和油饼。这些奶制品很受欢迎,游客们可以免费品尝,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买一些回家送给亲朋好友。阿妈做的奶制品纯天然,无污染,奶味特别浓。吃起来酸甜可口,甜而不腻,很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旺堆阿妈不会说普通话,只能比划着交流。有时候,旺堆在身边的时候,儿子就充当她的翻译。阿妈说,自从开了这个毡房补给点后,全家人的生活变化更大了。除了自家养的牛羊,加上出售这些奶制品,每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现在生活好了,不但衣食无忧,家电齐全,而且看病也方便实惠,真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阿妈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十分激动。就在这时候,我看到她眼角边闪动的泪花。回想起建国初期,整个西藏人民生活都十分艰苦,旺堆家也不例外。他的爷爷和父亲年轻的时候,还去过拉萨和成都打工,但赚到的钱却很少。虽然每月都有寄回来,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那个时候,他们没钱买牛羊,只能开荒种青稞。
改革开放后,各兄弟省份大力援助西藏的建设。2006年开始,自治区政府为了改善农牧民生活,更是实施安居工程,让广大农牧民有了一个温馨的家。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西藏旅游,给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游客们的到来,也改善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农牧民们纷纷开民宿、藏家乐等,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从此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一大批民族产业开始兴旺起来,镇上还建设了企业工厂,农牧民也可以做产业工人,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旺堆告诉我,他长大后,要考北京大学,将来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带回西藏,建设美好的家乡。望着眼前这位努力的小伙子,我有理由相信,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他的人生一定会很美好!(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谢文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理塘县军马场博物馆对外开放
8月1日,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濯桑乡与军马场驻军部队共同建成的理塘县军马场博物馆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军地有关领导及乡、村干部群众参加仪式。[详细] -
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香格里拉都如秘境一般的存在。在小说《藏地密码》的描述中,这里作为世外桃源,留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珍稀的动物、丰厚的人文,成为世人向往之地。[详细] -
【西藏班的故事】格桑白珍:点亮理想明灯 助我“蓝天梦”启航
格桑白珍,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儿时的她羡慕自由飞翔的雄鹰,能俯视大地,搏击长空,守护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现在的她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学员,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真正实现她的“蓝天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