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金银滩: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诞生的地方

李元梅 发布时间:2019-08-08 09:1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这里曾是军事禁区,没有名字,数字“221”是它的代号。这里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这里,是中国原子城。

  自青海省西宁市市区沿湟水河谷西行一个半小时车程,行至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眼前豁然开朗,远处高高的祁连山脉巍峨高耸,近处低缓的山坡连绵起伏,草甸草原铺满视线,这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原野……

  广袤的草原上,一些厂房和地堡类的建筑物隐约可见。仔细端详,“中国原子城”几个红色的大字赫然在目。


图为中国原子城 摄影:李元梅

  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1957年,在全国选址;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

  核武器的研制是一项危险性大、放射性高,技术性强、要求严格保密的工作。通常这种研制工作要在比较偏僻、安全的地点进行。因此,中央决定在我国大西北选点兴建核武器研制基地。

  1957年5月,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李觉少将,走马上任刚刚成立的二机部九局第一任局长。他和吴际霖、郭英会、何广乾以及外籍专家等10 余人,在乘飞机盘旋了甘肃、四川等地许多高山丛林之后,几经周折,终于选定金银滩为原子弹研制基地的厂址。当时的选址理由为:一是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宜于建厂;二是这里人口稀少,地域宽阔,便于疏散;三是这里边远闭塞,利于保密。

  邓小平很快主持中央会议组织批准了他们的筹建报告,确定核武器研制基地为02工程,代号为“XXZ”或“221厂”,对外称“青海矿区”,占地面积570 平方公里( 初建1167平方公里), 四周环山,高寒缺氧,平均海拔3300 米左右。3个月后,来自全国各部队的2000 多名转业干部和战士,冒风寒,顶酷暑,先期到达这里,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


图为中国原子城 摄影:李元梅

  经过30年的建设,八十年代末,一个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集科研、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技术生产基地矗立在金银滩草原上。1987年,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摧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转移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

  1995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座封闭了30多年的军事禁区,终于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图为中国原子城 摄影:李元梅


图为中国原子城 摄影:李元梅

  如今的原子城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西海镇当地的民族风情、俊美山川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融为了一体。

  这里依然保留着部分221厂基地的实物,那些充满时代感的老建筑向人们展示着那段艰苦创业的历程。它们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正在以其特有的历史和崭新的面貌被世人所熟悉、所敬仰。曾经的神秘禁区,现已成为新兴的高原小城,镶嵌在青海湖和祁连山之间,成为大美青海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照片背后】唐召明:大雪无情人有情 我随“神鹰”来救援

    简单的黑白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次任务、一场灾难,更是摄影家唐召明一段难以忘怀的精彩记忆。灾区传来一封封特急电报,火速传到那曲、拉萨、北京,通过广播、报纸,雪灾的消息传遍全国。[详细]
  • 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

    中国道路,始终坚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设计者、动员者、领导者,党的领导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组织力量,是保持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保持中国...[详细]
  • 初心和使命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回望中国共产党98年不懈奋斗的历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肩负的使命。我们要通过这次主题教育,使全党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