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第一桥”——波日桥
中国西藏网讯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乐安乡境内,被誉为“康巴第一桥”的波日桥,是雅砻江上唯一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藏式伸臂桥,也是康巴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伸臂木梁桥,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图为波日桥。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网
据悉,波日桥建于元末明初,并于1844年重建,1933年之后多次进行维修,2006年列入中国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波日桥为木石结构三孔平桥,东西走向,总长70余米。整座桥由桥身、桥墩和桥亭组成,桥墩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而成,两桥墩中部用4—6 根圆木渐次撑成拱形,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悬挑臂,悬臂上架横梁,铺桥板,装栏杆形成桥身。最为称奇的是,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个结合部均用木楔连接,原始而实用。
据说,建桥前,藏族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到康巴地区谒佛,亲身感受到雅砻江畔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不发达,给当地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便产生了在雅砻江上建桥的想法。由于当时雅砻江沿途铁矿石较少,建铁桥有一定难度,便因地制宜,设计了木质伸臂桥。他指挥工人在峡谷深涧,江水湍急的雅砻江上风餐露宿几年,终于成就了这座风格独具的藏式伸臂桥。
图为波日桥 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网
1930年,西藏噶厦政府的军队从甘孜进驻新龙,为了战略需要,烧毁了城区附近所有桥梁,使得原来就处于甘孜州肚脐地带的新龙,更显与世隔绝。风雨飘摇中的波日桥,成为当时出入新龙的交通要道,由于超负荷的使用,破旧不堪的波日桥摇摇欲坠。
1933年,新龙甲拉西乡一位名叫莫特?亚马的藏族民间建筑大师,率领当地群众,冒风雪顶严寒,在保存波日桥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将此桥维修一新。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六军团在新龙会师后,经波日桥挥师北上,为波日桥涂上光荣的诗篇。此后,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该桥为“红军桥”。
波日桥,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挺立在雅砻江激流之上,虽经多次维修,至今保存原有的风貌,是研究康巴地区交通史,建筑桥梁史的实物见证,对传承、宏扬革命文化传统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整个桥体结构独特,造型粗犷,质朴、美观,显示出康巴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独具匠心的奇思妙想,是我国的桥梁建筑的精品。(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部分资料参考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新龙县波日桥修缮和保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海果洛纪行】黄河源头的浪漫诗篇 相传松赞干布在这里迎娶文成公主
玛多,在藏语中的意思直观而霸气——黄河源头。玛多县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约占果洛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所在地。[详细] -
海西,你怎么这么好看!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全方位反映青海藏区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中国西藏杂志社通讯员队伍一行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途经天峻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实地感受“神奇...[详细] -
回望会师楼·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月色照耀下的西津门,一切显得格外安静。丝丝凉风挟裹着草木的芳香扑面而来。独自一个人在夏日的夜晚,漫步走进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旧址广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