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科技

“大洋一号”再出发 “潜龙三号”迎海试

陈瑜 发布时间:2018-04-16 12:57:00来源: 科技日报

经历3天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4月15日,“大洋一号”再次起航,从厦门奔赴南海执行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在此航段中,又一探海利器——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三号”将迎来首次海试。

“潜龙”家族为何再添新成员?与家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何过人之处?此次海试对未来“三龙”(“蛟龙”“海龙”“潜龙”)聚首有何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仅靠“潜龙二号”难以满足需要

长3.5米,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还有4只“鳍”——从外形看,“潜龙三号”延续了“潜龙二号”的“胖鱼”基因。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对“孪生兄弟”的总设计师是同一个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刘健说,这种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仅靠人类的潜水技术难以到达深海的绝大部分区域,水下机器人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水下机器人通常被分为三类:载人潜水器(HO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潜龙”系列属于自主水下机器人。

“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有约一万平方公里,探测任务繁重,仅靠一台‘潜龙二号’,难以满足大洋深海资源探测的需要。”刘健说。

在“潜龙二号”基础上优化升级

为应对水下复杂的地形地貌,“潜龙三号”同样采用前视声呐作为避碰传感器。这种成像声呐也被认为是潜水器的“眼睛”。控制“潜龙三号”的计算机在采集数据后,通过图像处理方式来识别障碍和周围环境,结合避碰策略,下达紧急转向、紧急变深或变高以及跟踪指令。

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相当于潜水器的“鳍”,借助它,潜水器可以灵活地前进、后退、旋转,在海底“翻山越岭”。

虽是“孪生兄弟”,但刘健说,“潜龙三号”在“潜龙二号”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最大续航能力增加,噪声有所降低。

“‘潜龙三号’的技术指标仍然是30小时,我们通过降低电子设备功耗,提高推进效率等措施,使最大续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刘健说。

为“三龙”聚首打下基础

本次海试前,2017年年底,“潜龙三号”完成历时29天的千岛湖湖上试验。

“通常海试可验证湖试无法验证的指标,如最大深度等,偏重于功能性试验。”刘健说,此次是“潜龙三号”首次海试,其技术状态有待验证,此外也存在出现技术故障、遭遇恶劣海况等风险。除了对“潜龙三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海试中还将根据需求,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和多金属结核试采区进行试验性应用。

按照计划,海试通过后,“潜龙三号”将在我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航次中被实际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性能。

综合海试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表示,在A航段中,“海龙Ⅲ”与“海龙11000”潜水器初出茅庐,为各种潜水器密切配合乃至“三龙”聚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记者同时了解到,服务于深海探测的新科考母船有望于2019年下水。届时,它将可以同时搭载“三龙”,组成我国探秘深海大洋的利器。

(责编: 央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扫地机器人真能解放双手吗?

    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出现扫地机器人的身影。不过,有了扫地机器人就真不用动手扫地了?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20款扫地机器人产品开展了比较试验。通过对样机的安全性、清扫效果等关键项目进行测试...[详细]
  • 3D打印技术实现脱胎换“骨”

    15日,记者获悉,广东医科大学崔燎教授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李刚教授团队联合研究发现了一种低温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适合患者的骨组织和关节材料,将特制的复合物作为支架材料,并在里面放置天然药物,实现药物缓释作用,研究显...[详细]
  • 留住夜的黑 保护星星闪烁的家园

    近日,西藏那曲、阿里暗夜星空保护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暗夜顾问委员会正式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详细]
  •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不容许微米级差距,将小小钳刀用到极致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见证着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们就是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建设团队。傅祥,就是这个团队中的杰出代表。[详细]
傲游截图201802020957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