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可在非生物环境下形成 科学家模拟地外条件造出脱氧核糖
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在实验室的标准天体物理学条件下,美国科学家在紫外线辐射冰混合物后产生的残留物中,检测到了2-脱氧核糖(DNA的糖组分)和若干脱氧糖衍生物。这项研究还首次在碳质陨石样本中鉴定出了若干脱氧糖衍生物,但目前无法明确证实更大的糖类(如2-脱氧核糖)的存在。
过去25年来,模拟类似天体物理学冰的化合物的光辐射或粒子轰击的实验表明,有机分子应该可以在非生物条件下形成。原始陨石中糖衍生物(包括核糖)和其他生物化合物(如氨基酸)的存在表明,原始地球上生物过程开始时的大部分化合物可能是通过彗星、陨石和行星际尘埃颗粒而来的。
有鉴于此,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内,天文学家迈克尔·纽沃及其同事进行了相关实验。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条件下,通过紫外线辐射由水和甲醇组成的冰混合物,在产生的残留物中检测到有2-脱氧核糖和其他脱氧糖衍生物的存在。
在分析陨石样本时,研究团队还发现了若干脱氧糖衍生物的存在。不过在目前的陨石样本中,还无法确认是否存在较大的糖,如2-脱氧核糖。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认为,借助较大(以及不同)的陨石样本,或许可以进一步明确它们在地外环境中是否存在。
这一研究结果或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搜寻地外生命带来重大启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型微芯片上可汇集10万支试管
在单分子测量中,微芯片不可或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渡边力也开发出一种新型微芯片,仅24x32毫米见方,汇集了10万个直径4微米、深500纳米的微型试管。试管的微细化有助于提高活性测量的灵敏度。[详细] -
恒星为何会抱团?科学家向分子云找答案
人类爱抱团,恒星也不例外。[详细] -
中药中发现抗抑郁新型小分子
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中药厚朴的研究,找到了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功效的新型小分子,可用于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