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科技

日喀则农牧科技缩影——科技特派员琼吉

赵耀 发布时间:2019-06-04 13:2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2002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村里,38岁的琼吉看着村民们吃菜比肉贵,吃瓜果像过年。在蔬菜瓜果极其短缺的高原,她第一次萌生了自给自足种植蔬菜瓜果的想法,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短时间里学会了种植技术后,本想承包一个温室的她,因当时村里其他人对这个没兴趣,就多承包了两个。

  
图为琼吉。图片由琼吉提供

  为了学习更加专业和丰富的种植技术,这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妇女,先后到日喀则市白朗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进行学习培训,增长知识、丰富经验。2011年,作为村子里种植能手的琼吉成为了日喀则市科技局农牧科技特派员,利用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对农牧民群众进行科技指导,积极参与到了惠农扶贫政策宣传、科技致富示范、生产技能培训和反映群众意愿中去。

  
图为琼吉正在采摘黄瓜。图片由琼吉提供

  也是在这一年,琼吉的名字传到了千里之外的雅鲁藏布江的峡谷深处,三名来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妇女慕名而来,向琼吉学习种植技术。由于语言不通,她们短短地交流了一天,无奈之下只能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三名妇女回到墨脱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利用电话继续向琼吉学习。慢慢地,三名妇女在墨脱县的蔬菜种植也成功了。后来,三名妇女为表感谢给琼吉寄来了一些花生,琼吉把花生种在地里,没想到却结了果,平均一颗苗产出15颗花生,多的能产到24颗。

  
图为大棚内种植的菜瓜。图片由琼吉提供

  琼吉感慨到,康马这片土地上什么奇迹都能发生。在琼吉的蔬菜大棚里,夏天香瓜、黄瓜、菜瓜、南瓜、西瓜、青椒、西红柿;冬天萝卜、大(小)白菜,上海青、青笋、菠菜、香菜,一年3季种植,共有27个品种。“以前连西藏农牧科学院的专家都不知道我们康马还能种出香瓜,我们做到了。”琼吉说。

  
图为村民们在参加科技培训。摄影:赵耀

  2014年,琼吉的大女儿次仁旦珍参加了湖北省的援藏就业招考,离开故土高原,踏上荆楚平原成为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3年后,琼吉循着女儿的足迹也来到了湖北。这次不仅仅是探亲那么简单,琼吉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女儿的帮助下向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取经”,学习系统的种植技术。

  
图为琼吉(左)在湖北省农科院与专家合影。图片由琼吉提供

  为了这趟特殊的探亲,琼吉第一次走出高原,搭乘火车辗转青海到达湖北。在20多天的自费学习中,琼吉向各类专家积极请教,学习到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更为专业系统的知识。

  把种植技术、种植成果与他人分享,是琼吉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琼吉把本村和邻村的18户贫困户请到了自己的大棚内打工。除了支付工资之外,还无偿地教授他们种植技术,免费为家里有蔬菜大棚的种植户提供青椒和西红柿幼苗。在琼吉的帮助下,1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对琼吉来说,自己通过科技致富,她也在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民们进行农业生产。像琼吉这样的农牧民科技特派员,日喀则全市共有3286名,而琼结的科技种菜历程则是日喀则多年来农牧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为琼吉在湖北省农科院学习。图片由琼吉提供

  据日喀则市科技局副调研员边巴扎西介绍,这些农牧民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18个县(区)204个乡(镇)1643个行政村。现已达到“一村均2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的目标,覆盖率达到100%。具有种植业技术特长人员占总人口的83%,牧业技术人员占11%,其他占9%。通过实地培训、远程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日喀则从事科技科普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大幅上升,基本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藏汉结合的科技科普队伍。

  
图为琼吉(前右)在向群众进行扶贫宣传。图片由琼吉提供

  自2012年以来,日喀则市加大对青稞、食用菌、蔬菜、草业、肉羊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并从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入手,以科技创新支撑特色农牧业发展。截止目前,共引进培育农牧业相关技术19项,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落地19项。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培育了创新主体。日喀则市科技局积极牵头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西藏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区域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耀 赵二召)

(责编: 央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