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10月13日,高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省委书记吴晓军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好思政课这个重要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开拓宏阔视野、练就过硬本领、担当历史使命;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秉持教育家精神。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和省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推动青海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点燃思辨火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以最具时代特征的科学道理和最能凸显实践价值的鲜活案例为支撑点,用生动实践讲述深刻道理,用通俗道理诠释复杂事实,达到启智润心效果,把稳学生青春逐梦航向。
思政课教师是铸魂育人的直接责任人,要学会跳出局部看整体,用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点燃学生思辨火花。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面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时代坐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与全球治理变革,带领学生跳出课堂看世界、立足中国看全球。讲好思政课既需要生动案例,更需要掌握观察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凝练发展规律,探寻成功密码;从“四大全球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实践中,感知中华民族的国际担当;从西方经济动能、发展势能日渐式微,政治、政党、政客的逐利逻辑,以及社会、民生、生态乱象中叩问深层致因。透过“东升西降”“东治西乱”的国际国内对比,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不可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依靠课堂教学将国际国内变革的演进逻辑、内在动力和发展前景转化为学生的学理化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学生以更加平视世界的心态、更加坚定的信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强化叙事逻辑。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穿透历史时空的能力,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分析当代社会,更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历史脉络中“知所从来”。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源。以历史纵横的视野全面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丰富内涵。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并成功探索出适合中国人民自己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深刻领悟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不断拓新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思政课教学要以饱含历史韵味的音符,传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成成色十足的小康社会,使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绝对贫困,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间奇迹。运用中国共产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以千年智慧持续润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向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迈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等丰富案例,把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以历史主动精神担负时代使命。
以深厚的知识视野提升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汇集世情国情党情和省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结合不同学科阐释社会实践。
专业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方法,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把握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章节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专业化、学理化呈现思政课程内容。跨学科分析和阐释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广博的重要体现,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做到博学而笃志,增强理论和现实阐述能力。知识视野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基础上,立足国情、结合省情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推动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实践案例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融入思政课堂,尝试将“翻转课堂”本土化、校本化和人本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青年作为”,培养学生对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担当意识。加强虚拟仿真数字平台应用,将抽象理论和历史事件转化为仿真内容,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场景;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深走实,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感受生态文明之美,走进青海农牧区体验乡村的蓬勃生机,走进“原子城”红色场馆汲取奋进力量,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质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知行合一”,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