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创新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5-11-05 14:48:00 来源: 青海日报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及成长轨迹。技术赋能让教育突破时空边界,但网络空间信息碎片化与价值多元化也对传统思政教育提出考验。如何立足网络环境特性构建兼具时代感与实效性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让主流价值在数字浪潮中扎根青年心田,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破解的重要命题。

  构建支撑体系,推进思政教育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下,思政教育获得强劲动能。

  其一,要让技术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搭建集成化与智能化教育平台是基础。高校在开发智能育人平台时,既要确保其精准匹配育人工作的实际需求,又要赋予其可持续发展潜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场景。如在界面布局上追求清晰直观,功能模块设置紧扣思政教育核心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在信息获取、互动交流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交互逻辑则需贴合学生的日常数字使用习惯,由此让技术工具真正融入学习过程。平台建设还需坚守数据互通的重要原则。对此,高校应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搭建规范的技术接口,并打破各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跨场景、多维度信息深度整合。基于此,思政教师可以全方位勾勒出学生的成长画像,有效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的教育盲区,更能为个性化指导、精准化育人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其二,沉浸式技术的创新应用正为思政教育带来别样生机。VR技术、AR技术以其对场景的高度还原功能打破时空的固有边界,为思政教育实现情境化与体验式融合开辟了发展新路径。思政教师借助这类技术开展教学,学生可“穿越”到历史现场、理论场景或道德困境中,在“亲历”革命岁月的枪林弹雨中触摸历史的厚重及温度,在“置身”抽象理论的具象化场景中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在“面对”复杂道德抉择的模拟情境中叩问内心的价值标尺。“亲历式”学习可让原本略显枯燥的思政内容变得鲜活可感,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情感穿透力。

  创新价值引领,推动教育供给侧优化

  在价值取向多元交织的新媒体语境中,思政教育唯有深耕内容建设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才能让价值引领既立得住根本,又接得住地气。

  其一,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要旗帜鲜明地亮出立场、锚定方向,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助力青年一代筑牢思想根基。内容创新作为撬动这一目标的关键支点,需从多维度深耕细作。一是思政教育要与时代热点同频共振,让主流价值在与鲜活现实的对话中自然融入学生思想。思政教育应敏锐捕捉社会热议焦点与青年群体的真实困惑,当学生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命题感到抽象时,思政教师可以“嫦娥探月”“蛟龙深潜”等大国重器的突破性进展为切口,拆解国家战略布局和科研工作者的坚守,让“自立自强”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奋斗故事;当“内卷”“躺平”等情绪在校园蔓延,思政教师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工具,剖析竞争异化的本质,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寻找破局之道。深耕现实的内容设计可为思政理论配上“生活注脚”,能将“干巴巴的条文宣讲”转化为“热乎乎的成长对话”,让学生在“这堂课讲的就是我的困惑”共鸣中真正理解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二是着力创新话语表达体系,让思政教育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从小浸润在网络语境中,对鲜活灵动的网络语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主动融入青年的话语场,善用他们熟悉的“梗”以及听得懂的“行话”,用平等对话的姿态取代单向灌输的口吻,用贴近生活的表达消解理论的疏离感。如思政教师可用“yyds”点赞奉献精神,用“破防了”共情英雄事迹,用“躺平不可取,卷也不必急”的轻松表达探讨奋斗的意义,让严肃的价值引领穿上青春的“外衣”,则能够在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其二,加强课程思政协同。高校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或是学科发展中前辈学者的钻研精神,又或是专业知识应用中体现的社会责任,亦或是技术创新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它们是推动思政教育内容提质的重要维度。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需精准把握以下关键支点:一是深耕“结合点”。思政教师要以专业特性为“坐标系”,把握专业课程与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交汇点。如在计算机专业中,代码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可延伸为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机械专业中,精密仪器的打磨工艺能映照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专业肌理中自然生长出的思政养分能真正与知识传授相融共生。二是追求“自然融入”。思政教师若在专业课堂上突兀插入思政口号,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真正的融合是让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形成“同心圆”,让价值引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三是聚焦“实效转化”。要推动价值认知内化为行动自觉,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抽象的价值概念,究其根本是要让这些理念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南针”,唯有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落地,课程思政才算真正完成了育人闭环。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

  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创新必须重视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其一,高校应构建多元化育人队伍。高校要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引领,推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作战”,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育人阵地,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育人使命,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互促互进。高校应当完善联合备课机制,让教学方案兼具“知识厚度”与“价值温度”。专业教师要凭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刻把握,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生长点”,如工科课程中的工程伦理、文科课程中的文化自信、理科课程中的科学精神;思政教师则发挥理论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元素转化为贴合专业场景的教育切入点。双方共同打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融合教案,形成“专业有思政、思政有专业”良性互动。此外,高校也应完善交叉培训机制,即针对两类教师能力建设重点进行精准施策。如为专业教师开设思政理论研修班、育人方法工作坊,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其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敏感度和价值引导熟练度;为思政教师组织专业领域“研学营”,邀请学科带头人解读专业前沿、带领走进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其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靶向培训可让专业教师从“不知如何思政”变为“善于融入思政”,让思政教师从“不懂专业语境”变为“能说专业话语”,进而实现“懂专业”与“懂思政”双向赋能,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能力支撑。

  其二,高校应主动牵头构建起“校企政社”联动机制,推动各方依托自身优势实现资源互通、效能互补。政府部门可提供政策指引与案例资源,助力学生理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企业可开放实践平台,通过岗位体验、行业导师授课等方式传递职业精神与行业伦理;社会机构则可提供社会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化价值认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还需畅通多方沟通与反馈渠道,确保育人需求与行业动态实时对接。高校可通过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让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与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对面交流,精准捕捉社会热点、行业动态及学生困惑,同时搭建线上共享平台,实时更新各方资源清单、活动计划,实现信息对称与资源高效匹配,以此有力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23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研究”(立项编号:2023012)、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SJSZ0069)〕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