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领域的关键课程,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新路径。在算法实践过程中,人工智能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师及工作人员对用户群体进行精准分析、为大学生精准“画像”,更有助于将显性的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转变为隐性的价值输出和知识自我领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顺应发展变化趋势和技术潮流,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精准分析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学情,不断改革和调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让思政课教学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协调前行。
完善机制强化监管体系,提升技术推广中的制度管控力
必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数智技术应用,在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方面应提前设计并论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者和发布者,须对大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链接和纽带作用。“大思政课”包括大学生思政课及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避免低质、低俗的信息破坏教育生态、造成社会失范现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研发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其次,针对思政课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存在的认识欠缺、内驱力不足等问题,既需要深化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重要性认识,还需通过制度约束来增强思政教师积极应用智能化设备的内驱力。通过建立相应的智能化教学评价、奖励、推广机制,以评价为起始,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是通过适当的弹性激励机制逐步构建形成“重视技术、应用技术、发展技术”工作场域,最终建立智能化教学推广机制。再次,必须认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程中人与机的关系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解决其中的伦理困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人类能够掌握和可控的前提和基础上予以实施,要避免技术发展无序化和失控化。人不能为技术所累,要让技术为人服务,“造福人”而非“控制人”,在设计阶段避免产生伦理纠纷和技术异化,大学生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也要注意克服单纯工具主义和过度依赖心理。
整合资源建设智慧校园,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深度开发利用,在整个校园推进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和相应的人工智能配套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校园人工智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终端和连接系统建设,以及实现扁平化运行。首先,高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应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构建校园信息门户、校园大数据中心、智慧教育应用系统、智慧终端、智慧基础设施之间信息传输系统,实现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的信息传输。其次,在设计研发的基础上,应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智慧宿舍、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智慧医院、智慧物流系统等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引入能接入师生智慧装备终端的应用,做到无缝衔接。通过“教学平台—存储云端—智能终端”立体教学架构,畅通思政课运行立体路径,思政课教师和受众可依靠数据流及智能终端,实现全场域、全时空数据交换。
加强培训拓展宣传活动,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意愿
要充分运用智能化设备,通过加强教学互动、扩大培训和宣传,深化师生对智能应用的理解,赋能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转型升级,提升教学实效。首先,大学生在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作为该系统的深度体验者,需自觉增强对技术的学习、法律风险的了解等,针对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内容进行模块化记录,开展分类、分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构建。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分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参与率、投入率以及产出率,让大学生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保持深度参与,以获得最大满足感。教师队伍要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建立系统的数据思维模式,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政“武器库”。大学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大学生基本信息数据,把握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的掌握度,实时分析数据变化,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及时更新教学目标、方法和环节,迅速判断明确大学生的学习疑惑点和已掌握的知识点,针对性调整动态评价和教育教学。再次,在推动智能化资源以多种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外部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约束引导作用,因此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思维适应能力为着力点,从而提升智能化教学实施能力。
新时代大学生对应用人工智能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内外结合的思路,内涵上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以及行业文化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的基础,外延上持续作好人工智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落实主次推进和分步实施策略,在不违背传统伦理文化以及当今时代法律的前提下,收集大学生的学习数据并进行整合,为大学生精准画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开展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帮扶教育,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智能思政视域下技术‘效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编号:23JDSZK124);202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3122023077)〕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