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顺应发展形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开辟新路径,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
赋能精准施教,构建“数智驱动”个性化新样态。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其个性化教学范式转型。通过数据融合,可形成知识图谱、智能导学等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方案的个性化;通过人机协同,可实时监测教学实施中的认知冲突点,推动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动态校准,可在内容推荐中嵌入价值校验模块,确保个性化资源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始终锚定主流价值导向。
赋能场景重构,构建“虚实融合”沉浸式新样态。人工智能推进了价值体验式全新教育场景的构建,通过多模态交互,可与学习者建立更自然、更深入的互动关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历史现场”或“社会情境”,增加真实感;通过互动叙事与价值探析设计,可将思政教育目标解构为可计算的叙事要素,使价值观引导从“说教灌输”转向“共情共创”,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场景抽象化、叙事方式单向性而带来的“高势位”与“低共鸣”局限。
赋能生态协同,构建“多维联动”协同性新样态。人工智能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周期动态互联。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有效链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贯通课堂、网络、实践等多样教育场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可实现跨区域、跨学校的资源共享,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
坚持“内容为王”,构建育人为本集成性智慧教育新生态。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优质内容的集成性、高质效稳定输入。加强数据资源学科、专业和技术等多元集成,建立学科专家联合互动的教联体平台和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形成覆盖多元培养目标的思政元素集成网络。同时,打造高品质深度学习“新场域”。一是形成虚拟与现实有机融合、校内校外贯通衔接的良好教育生态。二是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思政课堂,同时基于深度学习动态评价系统,不间断监测并不断优化学生对思政知识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三是构建泛在学习生态,确保学习场景和过程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强化“人机协同”,培育教师主导与智能辅助教育新范式。可形成“教师主导、AI辅助”教师、学生、机器三元协同新模式。一是实现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心灵建构者,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二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及交互平台融合机制等,实现思政教育语料库学理化和青年化,提升“师-生-机”人机协同的认知与价值认同基础。三是引导学生在人机交互中实现主动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自主价值判断和价值内化。
筑牢“价值基石”,探索规范发展与伦理治理并进新路径。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数据安全、算法偏见与伦理风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发应用全过程。一是搭建知识与价值双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育人逻辑优先于技术逻辑的原则。二是建立“双图谱适配清单”,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在知识和价值图谱中的功能角色。同时,将思政价值内容转化为技术难以替代的“教育IP”,构建教师主导价值图谱及深度解读的“人机协同”价值引领模式,进一步强化价值育人。三是建立虚拟认知与现实验证闭环,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形成的价值认知能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共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空间、丰富新场景、开创新模式。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特点,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将“孤立讲授”转向“立体化浸润”,真正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金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G212020)、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2025年度研究课题“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5JGWTZ01)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