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处理好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关系,既能有效发挥本民族优势,提升国家软实力,又能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促进国际理解以及推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人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后,数字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整个人类文明结构,文化的传播方式、影响机制以及互动模式等均发生了变化。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关乎我国国际形象、文明叙事主导力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语境特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表达、接受和共鸣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借助数字平台、人工智能以及多媒体交互等新工具,打破语言与文化间的壁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让其以现代新形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打造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新型生态体系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囿于固定单一的渠道,多样化的平台是文化传播“出圈”的基础性条件。当前,国际受众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出社交化、碎片化和多元化特征,不同国别、不同区域的受众存在显著的平台偏好。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节点的文化传播矩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嵌入全球主流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以利在文化传播中取得先机。首先,可在国际主流社交平台和相关内容平台上建立系统性强与品牌辨识度高的传播网络。通过整合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和图文社交平台等多元渠道,按照平台的推流偏好和受众群体特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量身定制内容形态,实现文化信息定向投放和广域传播。其次,可致力探索跨平台的协同机制,打破传播孤岛。可依托统一的数字文化品牌标识、内容风格和互动策略,形成系统化的传播合力。尤其是在重要节日、庆典,以及全球性会议等时间节点,努力实现多平台联动发布、主题式营销,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镜率和点赞率。再次,可结合海外地方平台生态,积极展开区域性传播通道的构建工作。针对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国际新兴市场,调动人力资源,探索与当地平台、媒体机构以及数字创作者的合作方式,构建出一条当地化的“内容-平台-用户”生态链,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的曝光率和认同度。
实现内容国际化重构和叙事方式现代化
内容是文化传播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在对外传播中也面临形式传统、语义抽象、话语内向等困境。而数字时代,不仅要求内容具备较强传播性,还要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才能构建文化认同。因此,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推进其叙事方式实现现代化转型。首先,要注重传播内容的意义转译。专家团队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出具有跨文化吸引力的核心主题,如家庭观念、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民间节气智慧等,以符合国际通用价值的表达进行传播。同时,要避免生硬的概念堆砌和抽象讲解,可聘请或训练专门的数字人才,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内容背后的语境进行现代重构,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理解性。其次,要让文化传播形式更加适应数字内容消费趋势,契合受众心理。可借助娱乐化、可视化、交互化等手段提升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如通过动画阐述文化起源,通过视觉设计传递具有古典韵味的审美意境,通过故事化结构对文化内涵进行演绎,使受众在“想看、乐看”中完成文化接受。再次,要充分调查不同受众的内容偏好与文化习惯,按照受众群体的特征对文化内容进行精细化分类。针对青少年、高知阶层、文化爱好者、一般民众等群体,分别设计出深度、形式和节奏不同的文化产品,按照按需供给和因人施策的方针进行传播。此外,在进行内容建设时,要注重原创性与体系化,避免跟风制作,导致内容模板化。同时,可采取设立专项基金、颁发证书、举办赛事活动等方式,鼓励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延展性与国际传播力的数字文化内容品牌。
提升传播语言国际化表达与文化适配力
语言不仅是传播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和变量。在对外传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在翻译层面面临问题,其背后的哲学、伦理、内核等,需放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被理解。因此,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适配能力,是数字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塑造国际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着力打造专业多元的翻译人才队伍,构建出多语种的文化翻译机制。传统的文本直译方式常会忽视文化语境与认知差异,导致翻译出的内容表达生硬、语义模糊,传播力弱、感染力低,甚至会令人产生误解。因此,应当在加强专业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资源,推动语言本地化工程,实现“语言-文化-情感”三重对接。其次,应招聘并培训数字精尖人才,开发出适用于数字平台的跨语言传播工具。可借助人工智能翻译和大语言模型等手段,提高翻译效率与质量。引入人工校对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表达准确性,以及情感色彩上的感染性。再次,符号、语义、图像等非语言要素的适配也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大量象征性符号、历史典故和传统审美意象,想要以正确的方式将其传播至海外,需重新建构其叙述语境。可借助图解、动画、对比等方式,降低文化理解的准入门槛。此外,需建立受众反馈与语言调整机制。通过用户互动、评论分析等手段,摸排分析国际受众对语言表达的理解效果,及时调整文化传播用语及表达策略,推动语言适配从静态翻译向动态调试转型。
构建数据驱动反馈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数字浪潮下,文化传播的范式已发生深刻变革,数据取代直觉成为驱动信息有效触达与互动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早已超越简单的内容翻译与平台搬运,加快演进为一个需要持续监测、精准评估与动态优化的精密系统工程。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灵敏的数据反馈机制与强有力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是为创新优化传播路径与模式提供持续性动力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建立覆盖文化传播全流程的精细化数据监测体系。通过对多维度数据(包括地域分布、受众性别比例、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等)进行系统性整合,可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传播效果量化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清晰呈现传播效果“全景图”,更能通过对比分析与趋势预测,精准识别传播链路上的瓶颈障碍与潜在的增长爆发点,为后续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应大力推动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用户画像构建与智能推送。传统的受众定位往往过于笼统,通过先进的算法模型对海量受众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可勾勒出更加精细、立体的用户画像,不仅包含“地区、年龄、性别”等静态标签,更能动态捕捉“兴趣变迁、内容偏好”等行为特征。再次,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安全与文化语境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防控。在跨文化传播的复杂场域中,文化误读、语义冲突、价值观差异等问题难以根除,甚至可能因算法推荐而放大。纯技术驱动可能存在盲区,因此需引入人工专家智慧,建立“机审+人判”相结合的风险识别与快速应对机制。
总之,在国际关系深刻演变与全球传播格局重构的现实背景下,数字技术正重塑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承载着独特的美学精神和价值体系,但要实现其“走出去、传得开、留得下”,就必须将其进行现代性转化,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国际受众的认知习惯,突破传统“输出-接受”单向范式,转向更具对话性、共享性与生态性的传播范式。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国家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湖南湘江新区麓谷赫英小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