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序民,正其制度。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制”与“治”的有机统一:“制”是准绳,是治理的依据和基础,构成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治”是运行,是制度的功能和目标,体现办学治校的实际效能。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制”无“治”,制度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流于形式;有“治”无“制”,治理则会陷入“随意任性”,失序失衡;而监督体系则是实现“制治融通”的关键保证。因此,“制治融通”不仅是方法论,更是认识论,强调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与治理实践的精准性、有效性、人文性紧密结合,使尊崇制度、执行制度、完善制度成为高校治理的自觉行动。本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探究高校“制治融通”的实践路径,以期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为深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固本强基,完备系统,筑牢治理体系“四梁八柱”。制度的质量直接决定治理的成色。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前提。一是提升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长远发展,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主线,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坚持前瞻性原则,合理规划目标任务、优先顺序和推进路径,使各级各类制度建设有章可循。二是提升制度内容的科学性。做到于法周延,每项制度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精神;做到于事有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核心职能,使制度设计精准对接治理需求;做到权责对等,科学配置各级组织、各类岗位的权力与责任。三是提升制度单元的协同性。加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之间的纵向衔接,推进党政管理、学术治理、民主监督等不同系统制度之间的横向联动,加强深化管理、评价与激励等制度的内部耦合,消除制度“冲突”与“盲区”,形成制度合力。
系统集成,加强约束,打通制度落实“中梗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是健全权威高效的执行责任机制。压实各级党组织、院系的主体责任,细化制度执行责任清单,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岗,形成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建立执行情况督查机制,定期对重要制度执行效果进行评估问效,切实维护好制度的严肃性。二是构建清晰顺畅的执行流程体系。加强制度宣传解读,强化制度文化建设,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细化制度执行操作规程,明确办理时限、环节与权限,并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治理效率,确保政令畅通。三是强化严督实查的执行监督网络。整合监督力量,构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位一体”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权力集中、资源富集领域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执纪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力、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追责,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刚柔并济,激发活力,提升制度运行“效能感”。优秀的治理,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定纷止争,也需要人文的柔性关怀以凝心聚力。一是融入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坚持约束与激励并重、规范与活力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条文,在制度设计中注入人文温度,使制度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良好制度环境。二是优化管理服务的供给模式。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简化办事程序,针对师生中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畅通诉求表达反馈渠道,依法依规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持续优化的反馈闭环。建立制度运行效果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广泛听取师生各方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意见建议,及时将改革成果固化为制度规范,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制度条款,使制度体系始终与时俱进。
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塑造多元共治“新格局”。现代大学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构建边界清晰、权责明确、互动有序的多元共治新格局。一是巩固党委核心定位。完善学校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健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巡视巡察等监督制度,并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把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二是完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参与促认同。三是拓展多元治理主体。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完善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等统分结合的学术治理架构,建立学术治理议事与决策运行常态化机制。除此之外,坚持开放办学,吸纳社会贤达、行业人才、校友代表参与学校治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导学校发展“重服务、强贡献”,更加精准地契合社会需求。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政治监督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转化研究”(C2022126)、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