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高校微专业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28 10:03:00 来源: 青海日报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这一以技术突破、要素重构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重塑经济格局,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传统高校专业培养周期长、知识更新慢,难以及时适配产业对复合型、专项型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聚焦特定领域、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微专业应运而生,凭借“小型化、特色化、灵活化”优势,成为衔接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建立科技与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为微专业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深入探索高校微专业发展路径,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育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配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聚焦高校微专业建设的

  时代价值与核心特征

  响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破解人才供需错配。新质生产力催生“人工智能+”“数字+”等新业态,既要求人才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更需掌握跨学科技能。高校传统专业3~5年的培养周期,容易导致知识更新滞后于产业变革,形成人才供需“时间差”“结构差”。微专业以“短平快”优势,1~2个学期即可完成核心教学与实践,能够更加快速输送适配产业需求的专项人才,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激活教育创新动能。传统高校受院系分立、专业固化影响,学科壁垒明显,知识传授局限于单一领域,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思维与跨界创新能力,学科发展易陷“路径依赖”。微专业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重构知识体系,打破院系与学科边界,围绕产业问题或技术方向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跨领域教学团队与课程集群,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时,跨学科教学团队可凝聚合力加大力度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碰撞中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灵感,形成“学科融合—教学创新—人才创新”正向循环,为传统学科注入活力,推动高校教育体系向开放协同转型。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征,渴望通过灵活学习拓展技能边界。微专业提供“主修+辅修”弹性选择,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与职业规划选课,构建“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内容,可拓宽智慧医疗领域就业渠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能适配文博、数字文创岗位。而且微专业课程多衔接行业认证,学生获得专项证书后,能够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

  高校微专业建设优化路径

  明确定位,构建“需求导向”微专业体系。高校应建立“产业调研—论证—动态调整”机制,联合产业界、行业组织精准研判人才缺口,聚焦产业细分领域与新兴赛道布局微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建设。结合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重点面向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特色微专业;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开发地域适配性强的微专业。同时,明确微专业的学分、课时标准,按培养目标分类建设:“技术技能型”微专业强化实操能力,将实践课时占比设定为不低于50%,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案例教学与实操训练;“交叉创新型”微专业侧重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跨院系课程组合、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复合型思维与跨界创新能力;“职业导向型”微专业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将行业认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助力学生毕业即就业。

  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协同”强支撑机制。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应打破院系壁垒,统筹跨学科师资力量,同时积极吸纳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建“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双师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师赴产业一线实践锻炼,更新教学理念与知识储备,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衔接。在实践资源建设方面,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践基地与实验室,引入企业真实研发项目、生产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环境。针对部分高危、稀缺或高成本的实训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虚拟实训平台,模拟工业生产、医疗手术等场景,弥补实体资源不足。此外,高校还可整合校内实验室、图书馆、创新创业中心等资源,为微专业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与实践支持,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完善监管,构建“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可成立由校内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1~2年根据产业技术变革与行业需求变化,修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梳理各微专业的核心知识点,明确知识更新的优先级,确保课程内容始终紧跟前沿趋势,及时纳入新技术、新理论、新规范。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微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以“需求导向”明确定位,以“协同融合”整合资源,以“质量保障”完善监管。未来进一步探索微专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衔接,使其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助力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本科教学改革专项委托课题“大健康”背景下广西普通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ZJY2386);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新医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课题(编号:XYK202402)的研究性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