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青海湖:以绿色理念打好“两张牌”

宋明慧 发布时间:2019-06-06 11:13:00来源: 青海日报


梦幻青海糊。陈晨 摄


青海湖景区开展了以“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宋明慧 摄

  5月的青海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随着气候的渐渐转暖,沉寂一冬的青海湖开始恢复生机,普通鸬鹚、斑头雁、鱼鸥、棕头鸥等夏候鸟陆续归来,裸鲤也开始在水中摇头摆尾为即将到来的“洄游”积蓄力量,飞鸟嬉戏、鱼翔浅底,让碧空下的青海湖显得更加灵动。微风拂过,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湖水咸味,目光所及,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生态美卷缓缓铺开。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这里不光有湛蓝无比的水域,还有连绵亘古的雪山和一望无垠的草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和“国家旅游名片”,有着“高原蓝宝石、梦幻青海湖”的美誉。跳过这些美丽的“光环”,青海湖是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在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随着旅游业成为青海省在绿色发展中的坚定选择,作为青海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和形象代表,青海湖景区深入贯彻落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景区与自然课堂协同发展,“生态+研学”的旅游方式成为了景区内新的产品供给,也成为了青海湖从传统自然观光景区向生态旅游景区转型的重点特色线路和重要依托手段。

  集美誉度和重要性为一体,积极推进从传统景区向生态景区转型,青海湖景区又是如何以生态旅游景区新形象展示魅力?

  为促进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青海省湖管部门积极转变思维定势,利用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契机,依托青海湖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生态”研学旅游产品,以中小学生“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走进青海湖自然课堂生态研学产品为主,陆续将推出包括观鸟旅游季、生态科考、生态体验、生态探险、高原湿地动植物科普、生态研学夏令营、社会实践、观鸟、观鱼、观昆虫等生态研学旅游产品,成为青海湖景区树立青海湖生态旅游景区新形象,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努力形成青海湖景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融相生的新局面,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的活动中来,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同时,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积极构架能够全面展现青海湖生态环境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在详细梳理景区生态旅游资源,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过程中,相继推出文化、生态、旅游相融合,以青海湖户外运动旅游季、青海湖祭海文化旅游体验季等节庆活动为主线的系列旅游产品体系,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梦幻青海湖摄影大赛”“青海湖全国徒步大会”“青海湖超级越野跑”“青海湖自行车骑行嘉年华”“浪漫青海湖婚礼秀”“环湖4+2骑行挑战赛”等系列体育文化旅游活动,传递爱护环境,环保健康理念,使得青海湖景区的生态旅游品牌打造进程走在全省前列。

  5月19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联合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开展了“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走进青海湖自然课堂生态研学活动,100余名各族少年儿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走进青海湖,通过聆听专业讲解,阅读环境教育手册、实地走访观察、开展户外拓展游戏和“科普大篷车”等精心设计的课程搭建环节,近距离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观鸟方法和普氏原羚生活习性及保护现状,对青海湖的生态资源、生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大家接受了一堂真正的户外环境教育课,为师生们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下基础。

  随着2019年青海湖生态研学活动拉开帷幕,截至目前,参与青海湖生态研学旅游活动的学生群体已达900余人。时间回拨至5月1日至10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联合共和县石乃亥镇政府主办了以“关注候鸟迁徙、维护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青海湖“爱鸟周”系列宣传活动。5月21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联合西宁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心组织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150名师生在二郎剑景区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开展了的“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走进青海湖自然课堂生态研学活动。

  据介绍,通过青海湖生态研学项目的打造,不仅能使学生在“绿色家园环保有我”中锻炼行为意志力,培养团队认同感及团队合作意识,让中小学生观察奇妙自然,引发想象。且还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学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建设“一带一路”内涵的解读、加深对政策意义和时代性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保护环境人人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以“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为主题,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湖赛”“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为契机,先后开展了“观鸟观鱼生态研学活动”“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进校园”“走进青海湖自然课堂研学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配套开展了青海湖生态环保主题图片巡展、少先队环保主题队会、“大美青海·美丽青海湖”绘画及作文比赛、生态夏令营等系列丰富多彩的生态研学活动,为西宁市和环湖地区20多所学校的近5000余名师生带去了丰富的生态环保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青海湖生态研学旅游已逐渐成为具有品牌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

  把生态研学作为景区积极转型的具体载体,正是依托于青海湖丰富的资源优势,这里被称为“鸟的王国”,有大天鹅、斑头雁、黑颈鹤等225种鸟类;青海湖中唯一的鱼种“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在淡水中产卵,咸水中生长,每年只增长一两;“普氏原羚”是世界上只在青海湖仅存的偶蹄类动物。且青海湖还拥有众多野生动物和445种植物,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

  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目前与中科院合作开展的青海湖科研基础数据平台、青海湖数字化标本平台、青海湖鸟类迁徙跟踪规律等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推进有力,实现了核心区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和鸟类集中栖息繁殖地实时远程视频监控,提高了保护与管理科学化水平。

  也正是多年来的点滴行动,绘就了如今青海湖的生态美图。数据显示:2018年底,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16.23平方公里,与2017年同期相比扩大了80.54平方公里,与历年(2001-2017年)同期平均相比,扩大了174.27平方公里,创18年最大值,新增鸟种两种,鸟类种类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189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由200余只增加到2793只,为开展普氏原羚监测以来历史最高值,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8.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4倍,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持续向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求在丰富旅游产品结构立求突破,结合青海湖景区优良场所、木栈道科普长廊、数字化监测平台、普氏原羚救护中心、中科院联合实验基地等生态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将高原生态研学旅游产品作为青海湖的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科技”“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体育+休闲”等生态研学旅游产品。同时,重点策划培育生态观光、科普体验和户外环境教育、自驾、骑行、徒步精品线路和产品,深入挖掘祭海文化,继续推动非遗文化进景区工作。并始终贯穿生态环保理念,加大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青海湖特色的生态旅游和户外运动休闲旅游活动及婚恋主题品牌,传递生态环保理念,丰富景区业态产品和项目,拓展和研究生态旅游的具体载体和形式。

  当青海湖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辐射至环湖地区时,近年来,为了带动环湖周边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来,享受景区发展成果,促进景地共建,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每年将拿出景区门票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支持环湖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自2012年至2018年累计支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7000余万元。同时,还不断加大环湖乡村旅游培训,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政策、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技能,到目前,环湖周边从事和参与旅游业的牧户有近2000家,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经营人员近2万人,并通过乡村旅游扶持发展,有力推动了扶贫攻坚,促进了环湖区域经济发展。

  在5月19日开展的生态研学活动中,青海湖吉祥物“蓝嘟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绘宣传牌和宣传海报成为了二郎剑码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用“蓝嘟嘟”卡通形象直观解读“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参加生态研学活动的师生代表举行发放仪式,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与游客充分互动,倡导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旅游理念,在景区内营造了精神文明进景区的良好氛围。

  今年,青海湖景区将进一步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力度,利用青海湖吉祥物“蓝嘟嘟”研发的系列旅游商品,从生态保护宣传、景区形象宣传和生态文明公益宣传三方面与市场做好对接工作。目前,以青海湖吉祥物“蓝嘟嘟”为载体,制作12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绘图,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诚信经营教育等内容,将开展“进景区”、“进乡镇”、“进社区”等“八进活动”。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青海湖生态研学旅游产品,以生态研学的方式,让大家在青海湖的旅途中,不仅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也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海湖的意识,引导他们变成社会力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进一步树立青海湖生态旅游景区新形象,积极探索打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张牌”,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以丰富的旅游供给丰富生态景区内涵,推进景区转型升级工作,为推动青海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