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古朴自然的下察隅
下察隅镇是察隅县的一道景,而僜人文化则是察隅县的一张名片,宣传报道僜人文化的多,因而,这次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扩展了解下察隅其它区域的情况上。只是天下无巧不成书,到达下察隅镇时正值中秋节,竟然在街上就碰上了做中秋客的僜人头人阿鲁松。三年未见阿鲁松,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头裹白头帕,腰挎头人刀,只是一身笔挺的蓝色西装,胸上还别有胸花,显得有些现代。“您还是那么年轻”,“哪里,只有不变的心,那有不变的容颜。不过,我告诉你,我还是挺注意保养的。”阿鲁松笑着用他特有的“僜人北京话”回答我,阿鲁松幽默的“京腔”展现了他一直的年轻心态。他接着告诉我,他还是“老一套”,继续当人大代表,任沙琼村村委会的主任,另一方面还是做头人,做好事善事,只是家里的牛头架又多了几个牛头。他告诉我僜人的“大耳洞”习俗渐渐的要消失了,“大耳洞”现健在的两个老人中,沙琼村的阿鹏娘己近八十岁身体很不好,新村的玛牛龙八十多了,走路都成问题。于是,我们来到僜人新村,找到玛牛龙老人留下了或许是僜人“大耳洞”习俗的最后图片。76岁的阿琼乐老人是过去僜人的巫师,现在很少有人去占卜算卦,只是作为僜人的文化符号与一般老人一样愉快的生活着。新村邻近的巴安通村、夏尼村都是僜人村,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僜人服饰、饮食和语言文化,印象深刻的是村支书金夏的僜人泥塑,房前屋后的廊道里放满了各式形态的泥人,遗憾没有见到金夏,他的儿子告诉我,这是通过泥人还原僜人曾经在深山老林里的原始场景。当地白泥配以颜料塑造的泥人保持着古朴的原始艺术特点,形态姿势不同,配以竹石泥构建的房屋、火塘、物具,生动的再现了僜人古老的打猎捕鸟,钻木取火,杀牛争头,绳结记事,养畜造房等原始场景。
下察隅-僜人村-沙琼村
下察隅-僜人头人阿鲁松
下察隅-僜人村-新村
下察隅-僜人村大耳洞玛牛龙
下察隅-僜人村-金夏的泥人
下察隅邻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边防管理严格,游人被限制在下察隅镇附近活动。这次走近察隅河南端是第一次,没想到这边的风情是这么的美妙,青翠的大山中央是宽阔的察隅河谷,平坦的坝子和台地上层层金黄的稻田,予人富饶美丽的第一印象。据史料记载,这一带最早的居民叫“炯”,在“炯”人首领司那热布颠的带领下,开荒种地,打猎和种水稻。后来“炯”人与藏族发生争战失败而逃到南方山区。“炯”人迁走后,由“杂”和“吉”两个群落的藏族来在这里定居。“杂”是讲土话的藏族,与其他藏族有语言上的很大差异,被称作“杂隅娃”,意即“杂”群落居住地方的人。在这个区域里的沙马、拉丁、松古等村就是至今保持着讲土话的藏族。寻着这个线索,我们到了松古村、沙马村去感受他们的生活。松古和沙马两个村约有200户600余人,都座落在河谷台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远眺察隅河谷,四周被大片的梯田水稻包围着,一片田园农耕景象。由于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又受孟加拉湾热气流影响大,气候炎热湿润,老年妇人多穿民族传统的短摆裙装,而年轻人多着单薄时尚的常装。语言上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土话,其他没有更多差别。新农村建设后,吊脚楼与门前长廊风格的新民居宽敞明亮,水电防火等设施齐全,狭窄的老木楼虽还存在,但多为储杂物或养畜之用,新老木楼之间对比强烈。院落前后和村道两侧生长着柿子、梨桃、柑桔和花椒,地里也长满了蔬菜、花生、辣椒,显出一方物产的丰富。这里的人或许传承着先古“杂”人没有阶级划分的传统,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热情好客。中秋打扁谷是团结互助最好的展现,这里出产一种叫扁谷的香米,有降脂保健作用,一般掺入酥油茶中食用。每年中秋节都是采摘舂米的时候,而舂米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劳动,各户将从稻田里采摘来的扁谷统一拿到舂米房,一边烤香一边舂制。全村人像过节一样全部汇聚在一起轮番上阵,只有欢笑没有偷懒也没有你多我少。最后各家拿着舂制好了的扁谷高高兴兴回家。这里的人们早已结束贫困的日子,盛产谷物,优良的多类种植条件,本己富足有余,每年还享受政府几万元的各种农村补贴,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这里的人们没有信仰佛教的传统,除了农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喝米酒,看电视,唱歌跳舞中度过。松古村村长四娜美朵朴实的语言说,我们的信仰就是毛主席和共产党。
下察隅日玛村
下察隅-沙马村
下察隅-沙马村弃用陈列的老式杂巴藏族民居
下察隅-松古村民居
下察隅-沙马村一年一度的“打扁谷”
下察隅-松古村藏族杂巴服饰
下察隅-杂巴藏族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