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愁藏韵|陈丹专栏 > 原创稿件

医者大德——麦格隆(上)

陈丹 发布时间:2019-06-09 08:5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一提到“麦格隆”这三个字,我心中顿生崇敬与怀念,思绪回到2006年夏天的阿里。

  从实习算起,我的媒体人生涯持续了20年。采访过无数的人,绝大多数人只是一面之缘,不翻采访笔记根本想不起;少数人会有一段时间的记忆或联系,时间长了,也就淡忘并不相往来,但是有那么几位,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采访交谈,却让我铭记一生——麦格隆就是其中一位。

  一提到“麦格隆”这三个字,我心中顿生崇敬与怀念,思绪回到2006年8月的阿里。

  为了阿里之行,我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关于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象雄文明的发源、西藏最早的宗教——苯教的发展脉络等等,都是我关注的内容。位于噶尔县门士乡的古如江寺是我采访的一个重点。这个修建于1924年的寺庙,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片地域的历史可是大有来头:据建寺者琼追?晋美南卡多杰考证,这附近是象雄都城王宫穹窿银城的所在地,而且苯教大师真巴南喀曾在此修行,琼追克服重重困难在此破土兴建了寺庙,成为后弘期在阿里重兴苯教的第一人。后来他被追认为苯教圣人真巴南喀的转世。再后来,在2006年,琼追所建的古如江寺又有了巨大的发现:考古专家在寺庙门前的墓穴中发现了卡尔东遗址,这个遗址内出土的文物,证实了西藏在2000多年以前就和中原乃至周边国家有了高规格的贸易往来。刷新了土蕃文献中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的相关记载。


图为古如江寺大殿

  如此恢宏的历史,全被掩埋在高原的沙土之下,现在,我的眼前一片荒芜,只剩古如江寺的万字符闪耀着淡金色的光芒,还有寺院外面山壁上圣人的修行洞外褪色的经幡在风中翻飞。

  那次我是搭车前往,车主是当时的拉萨水利局局长,受托捎我去阿里。要让局长在雨季烂路时节占用赶路的时间带我去拜访古如江寺,实在有些难为他,我沿途说了好多关于该寺该地的重要性,并且真诚地恳请,终于,局长答应给我半天的时间。

  早上九点我们就到达了门市乡,我需要翻译,于是找到乡长家,乡长肯定能说汉语。拍门把乡长唤了出来,他一头乱发,显然是被我们吵醒的,说明来意,人家也不恼,披上衣服就上了我们的车,直奔古如江寺。

  从乡中心出来12公里,当海拔到达4400米左右时,眼前一片平坦和荒凉,我看见了围墙和经幡,知道寺庙到了。当时寺庙里只有一个僧人次成平措,他用手指着寺庙大门旁边的山崖说:“这几天下暴雨,麦格隆的修行洞被山上流下来的泥沙堵了,他们正在挖,已经挖了两天了,还没挖通。”


图为山壁上的修行洞

  原来的古如江寺在文革被毁,现在的大殿和经堂是在麦格隆的主持下,于八十年代在旧址上重建的,目前只有10位在册僧人。大殿内饰比较简单,有真巴南喀大师的石像和其他几尊铜质苯教神像和简单的壁画,然后便是上万册的经书。时间紧迫,我很快便参观完寺庙,急急地要去拜访麦格隆,这位智者在我心中已经被各种人和资料的描述勾画过很多遍。有人说他是神医,有人说他是打开象雄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有人说他是一部活着的苯教宝典。

  “格隆”是苯教对僧人的戒律级别称谓中的最高级别,“麦格隆”是受过比丘戒的长者、德高望重的活佛。麦格隆本名叫丹增旺扎,他在阿里属于家喻户晓的神医级人物,乡长跟我说,不仅是本地的、整个藏区的、甚至常常会有很多国外的人前来求医,“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晚上不睡觉的,只打坐,现在85岁了,还很健康”。麦格隆还创办了一所免费的藏医院,我顺着村长手指的方向望去:就在寺庙前方的空地上,方正的围墙内,几排简单的平房静静地排列着。雨季,交通阻滞,此时看不见走动的人。

  几位年轻的村民在通向修行洞的狭窄甬道里掏出一桶一桶的泥沙,我在下面焦急地等待,身旁的水利局长蹲在地上,用手上的石子在地上涂画着,百无聊赖,让我倍感压力。等了一个多小时,眼看赶路的极限时间要到了,我心凉了,看来只能放弃了。就在我决定启程的那一刻,山上传来喊声:通了!通了!

  我欣喜若狂,奔到甬道前,挖甬道的村民们两个在下面托举、一个在上面拉拽,把我像拔萝卜似的,从狭窄到直径只有50公分的通道拉了上去,顾不得一身的泥水,我和村长直奔麦格隆的修行洞而去。

  修行洞面积不到10平方米,光线很暗,麦格隆盘腿坐在进门左边的石阶上,问候并表明来意后,我才注意到,这洞中堆满了朝拜者供奉的各种圣物和祈愿物,小山一样码在靠山壁的那边,在黑暗中发出幽幽的光芒,几乎占了小小修行洞的2/3面积。麦格隆的活动空间就只有靠近门边的这两三平米,但是干净整洁,他坐在一块卡垫上,背后的墙上有一个简易的木板搭的小书架,整齐地码放着许多书籍,他的身边也都是书,全在他伸手就能拿到的范围内。这样一位6岁就开始学习藏文化和藏医学的老人,他一生读过的书可能不计其数吧!那些知识都汇聚在他的头脑里,成了智慧和教养。麦格隆极为耐心地解答我的所有提问,温文尔雅的谈吐,真诚的微笑,谦和的讲述……让人如沐春风,内心宁静而温暖。


图为麦格隆

  得知我去过藏区许多苯教寺庙,并且三次去到藏东海拔4800米的“孜珠寺”,麦格隆对我赞许地频频点头。我的问题大多是围绕苯教和象雄文明的,当然也有问到他的经历,对于其他问题,他尽量详尽地让我知道答案、并且会让我知道一些相关背景知识,还从身后的架子上拿来他的著作送给我,说有助于我了解象雄文明,只是上面是藏文,要弄明白还得请人翻译……对于他自己,他只简单地讲了讲经历:“我行医五、六十年了,每天为5-50人看病,有过200多位弟子。作为苯教的修行者,我在宗教上的弟子只有十几位,因为比起佛教来,苯教在当下的接受度还比较低,但是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象雄文明和西藏历史越来越多的了解,人们对苯教的认识也会愈来愈客观的……”

  乡长尽心尽力地翻译着,但是有些深度的词汇还是无法准确传译,每到这时,麦格隆就会认真地看着村长,跟他一点点解释,直到他明白了其中之奥义、能用汉语讲给我听为止。

  采访临近结束,麦格隆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能为你做什么?这种涵养与真诚让我感动感激,他用自己的学识为你答疑解惑,耐心地滋养你对历史和藏文化知识的渴求,却还用如此谦和的态度为你着想、尽可能想为你多做一些……

  能认识并且与这样的长者交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

  最后,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和老人家拍张合影。麦格隆说可以,但是不要他坐着、我蹲在他旁边的合影,他要站起来和我一起到洞外去拍。我看着他脚上洁净的布鞋和白袜,外面地上全是泥泞,于是拼命摆手:“这里就可以,出去会弄脏了您的鞋子!”但是,老人家坚持站起来,换上一双外出的厚底藏鞋,走出了修行洞。他心里对人的真诚和尊重啊!从这个细节便能知晓。

  于是,我有了一张珍贵的与麦格隆的合影。


图为麦格隆与作者的合影

  拍完照,麦格隆说带我看看修行洞的其他地方,我欣然。从他的起居室出来往右十来步,是厨房,其实也就是利用山崖之间的一个缝隙盖的,顶上被烟火熏得有些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里面做饭,见到麦格隆,立即恭敬地走过来,双手合十躬身低头,麦格隆和蔼地伸手在她的头顶上摸了一下,为她赐福。


图为麦格隆为信教群众摸顶

  离开时,他向我挥挥手,一直站在修行洞口目送我们上车。那份和煦一直久久温暖着我的心,直到现在都不曾散去。(中国西藏网 文、图/陈丹)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藏阡陌(下)

    这是陶渊明对桃花源的遐想,但在我心中,这却是在历尽艰险后,青藏留给我的最美好最柔软的印象。[详细]
  • 青藏阡陌(上)

    W020190522570866334536.jpg
    2001年,我有幸与藏区结缘,沿青藏线走了一段,虽没能全程走完,但触及了藏文化,内心被深深打动。至2018年底,我已进藏20余次,并从各个方向沿川藏、滇藏、新藏、青藏四条公路,走过了青藏高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