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五四青年节 我们正青春 > 五四记忆

蔡元培与青岛

杨洪勋 发布时间:2018-05-01 18:51:00 齐鲁晚报

□杨洪勋

今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和美学家蔡元培先生(1868-1940)诞辰150周年。关于蔡元培,大多数人最熟知的,是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殊不知,蔡元培还促成了山东大学的创办,以及该校上世纪30年代学术史上的高峰。有学者认为,山东大学是蔡元培擘画中国教育的最后手笔,是其谢幕之作。

北大新校风改变多少人

赵太侔是蔡元培的学生,二人相识于1917年的北京大学。赵太侔于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英文。时任校长是胡仁源。当时北大校风十分颓废,不少学生四处打茶围、搓麻雀、捧女伶、逛公园,以为不应酬,将来便没有出路了。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成立了进德会,整饬颓废校风,北大风气为之一振。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办学方针,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北大这种兼容并包的氛围,对赵太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与袁振英等一道创办了无政府主义社团实社,还邀请蔡元培、陈独秀等入社。

1925年5月,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怀揣着振兴中国戏剧的梦想,从美国留学回到祖国。10月,赵太侔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教授。北京艺专的前身是北京美术学校,是依据蔡元培“美育”思想建立的重要艺术教育单位。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潜移默化到了赵太侔的戏剧教育中去。

赵太侔与恩师蔡元培第一次共事是在1928年。是年,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欲创办国立山东大学,并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赵太侔与蔡元培皆是筹备委员。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青岛作为新崛起的现代城市,引起了蔡元培的关注,他认为“青岛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1929年6月,蔡元培第二次来到青岛小住,通过考察,对青岛寄予厚望。鉴于济南地处交通要冲,战争频仍,蔡元培主张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易名为国立青岛大学重新创办,获得国民政府同意。

师生打造“北大青岛版”的国立山大

1929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蔡元培与他的学生赵太侔、杨振声是筹委会委员,他的另一位学生何思源为筹备委员会主任。何思源主导山东教育14年,有“山东的蔡元培”之誉。

蔡元培为创办国立青岛大学,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情感和心血。1930年9月,国立青大成立,蔡元培推荐自己的学生、教育家杨振声任校长,并亲笔题写国立青岛大学的校牌,在学校办学经费拮据之时,给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写信,恳求他帮助解决国立青大经费的困难。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继任校长。

蔡元培对国立山东大学的影响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青重新开办,成为抗战前夕中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二是他的学生赵太侔在办学过程中,继承其教育理念,将国立山东大学办成一个崇尚学术,校风自由而严格管理的现代大学;将北京大学的大学精神移植到青岛这块土地上,在国立山东大学扎根、萌芽、开花结果,学界形象地称国立山东大学为“北大的青岛版”。

学者沈卫威认为:1949年之前民国时期的现代大学形态分成两大派。其中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的人文学科是一派。因为他们有师资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授对后几所大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北大求新、求变的学风和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发散。在蔡元培的主导下,赵太侔任校长期间的山东大学,新文学作家云集,正是得益于北大的学统和传承。

1934年8月29日,66岁的蔡元培携妻儿到青岛,赵太侔对老校长来青岛格外高兴,亲往码头迎接。次日晚,即与夫人俞珊同去蔡氏下榻处拜望;9月1日晚,“赵太侔、俞珊夫妇招饮于顺兴楼,座有元任夫妇、邓仲纯、丁山、怡荪夫妇等”;9月20日,蔡元培如约参加了山东大学纪念会,演说中阐述了山东大学较国内各大学特优之点,并在日记中特意写到对青岛的“偏爱”:“(一)山海壮观;(二)组织完善,例如文理学院之合设,工学院与理学院之连贯,农学院之专事研究,均与我个人主张相同。最后说,学生享此幸福,不可辜负之,尤不可因享受幸福之习惯,而失去刻苦耐劳之精神云。”

赵太侔夫人为蔡演出《四郎探母》

蔡元培与青岛结缘于1903年。是年6月15日,苏报案(6月29日)爆发前,蔡元培避走青岛,客居青岛近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德语,为留学德国做准备。从此,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蔡元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色调。

1934年蔡元培来青时,青岛市高层人士及北大在青校友宴请蔡元培,多邀请赵太侔等教授作陪。10月4日,“午,律师于世琦招饮顺兴楼,座有道充、太侔及姜忠奎等”;同日,应邀出席北大旅青同学招待会,当时北京大学在青岛同学有40余人,“北大旅青同学招饮中山路青岛咖啡,先摄影,公推太侔致词,我答之。座间有人提议组织同学会,推赵(太侔)、张(怡荪)、狄杨、王五君为筹备员”,也许这是北大青岛校友会的源头。10月11日“周志俊招饮顺兴楼,座有太侔、法章等……”9月29日,蔡氏夫妇应约观看一场演出,演出剧目除了《六月雪》《沈头刺汤》《御碑亭》之外,还有赵太侔夫人俞珊演出的《四郎探母》,俞珊其时已很少走上舞台,这次到场演出,实属难能可贵。

直到11月10日,蔡元培才离开青岛。蔡元培的这次青岛之行,几乎踏遍了岛城的大小景点,到崂山观耐冬,游丹山赏红叶,迎宾馆、水族馆、湛山寺等都在其游程之内。

青岛、山大,一直是老教育家蔡元培魂牵梦绕的地方。1935年,年近古稀的蔡元培一年内两次从上海到青岛,共住66天。

1935年8月10日,蔡元培从上海动身赴青避暑,11日午后五时抵青,下榻平原路12号。蔡元培尽管对外称此行“为料理私务”,但他几乎每天都在为“公务”奔忙。9月5日,蔡元培离青赴南京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及六全会,在青岛住了26天。其间,蔡元培与赵太侔及山大教授往来频繁。

1935年9月14日,蔡元培第二次来青小住。作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如何办好青岛的海洋研究机构,自在其考虑之内。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开办后,经费捉襟见肘,拟向各大学之设有生物学者协商,凑款资助该所。10月8日,蔡元培“晤太侔,与商海洋生物研究所经费问题”。

1935年10月23日,蔡元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青岛,从此再没登临青岛,直到逝世。在青岛的日子,蔡元培与朋友开怀畅饮,难得浮生片刻闲情,度过了人生一段美好而惬意的时光。

学生集资拟在荣成路建“孑民堂”

1935年,蔡元培年近七十岁,已是人生古稀之年,但作为一代学术泰斗,在国内仍无固定的居所,在上海租房子住。他的学生曾说:一般人言家无积蓄为家徒四壁,但蔡元培先生连“徒四壁”的房子也没有。

于是,北大师生发起了一次特殊的捐款集资,准备在青岛建造一所房屋,作为庆祝蔡元培先生七十寿辰的贺礼。

9月7日,赵太侔与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西林、罗家伦共同署名,写了一封祝寿献屋函,信中写道:“我们觉得要送一件礼物给一位师友,必须选他所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各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地方……各地的响应,已超过了我们当初的期望。现在我们很恭敬地把这一点微薄的礼物献给先生,很诚恳地盼望先生接受我们这一点诚意!”

这封信出自胡适的手笔。蔡元培收到信件后,心情很复杂,开始坚决不同意,后来因为盛情深厚,却之不恭,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并写了《答谢祝寿献屋函》,其中写道:“元培现愿为商君时代的徙木者,为燕昭王时代的骏骨,谨拜领诸君子的厚赐。誓以余年,益尽力于对国家对文化的义务,并勉励子孙,永永铭感,且勉为公尔忘私的人物,以报答诸君子的厚意。”

胡适、赵太侔等人决定将房建在青岛,据王森然在《蔡元培先生评传》中称:北大师生商定的结果是筑屋名曰“孑民堂”,每股五十元,“在荣成路购地基一块,不数日已得二三万元,拟于翌年动工”。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青岛陷入日军之手,献屋之举,最终未能实现。

1940年3月5日,中国新文化运动之父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3岁。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蔡元培毕生致力于“道德救国,学术救国”,予以高度评价。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评价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诚哉斯言,蔡元培领导北京大学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